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苏鬃。

(2012-01-30 17:40:07)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苏鬃。作者:听香·入石

http://s11/bmiddle/540da37bx65430803358a

 

  

    如果说舞台上“大拉翅”的原型直接来源于历史的话,对于“苏鬃”,却一直都找不到它的真正出处。

 

    从安海古俗“嗦啰连”——梨园戏——布袋木偶头,这三者里都出现“家婆”的形象。在闽南的民艺中,典型的家婆形象是脚踏翘头鞋,身着大红镶黑边的大襟衫,头梳“苏鬃”。

 

    这里所谓的“苏鬃”,我想顾名思义应该是源于江浙一带的妇人们流行的发型,在木偶头雕刻业界也听过有人称之为“苏州髻”,想必江浙一带较为富庶,妇人对生活细节应是十分讲究,故每每在发式上屡有创新,但是查阅了相关资料,也浏览量了网上的信息,当中所描述的江浙妇人的传统发型与“苏鬃”却是大相径庭,在泉州的民间艺术中“家婆”所梳的发髻究竟源于何处?

 

    而上述的三种艺术形态中的家婆形象,前两种均已舞台化,唯有后者接近生活。布袋戏木偶头“家婆”是木偶头大师江加走的代表作之一。相关的志文是这样讲述江加走的创作心得的:“他研究了数十个类似这种妇女的职业、性格、年龄和她们的社会地位,寻找到了他所要表现的特征。‘家婆’在木偶戏中经常是媒婆这一类的人物,做媒婆的人大都是四十岁上下的中年妇女,有丰富的社会阅历,为了赚几个钱终日奔波,因此她们的面部是消瘦的,而且两颊上泛有几丝皱纹,睡眠时常不足,要贴头晕膏来提神。”这段话可看出江加走手中的“家婆”形象是高度生活化的,也就是说,三种家婆的头饰造型里,木偶头是最接近生活原型的。

 

    后来,陆陆续续找到若干早期南方沿海地区的老照片。里面大部分的妇人的发型和“家婆”有着相似之处。比如清末民初部分妇女的在太阳穴两边的头发是往外扩的,呈梯形状,颇具时代色彩,然木偶头也一样。

 

    在“苏鬃”的造型里,最为显著的立于头顶的一个如意状的小冠,我曾经为剧团演出制作过。在裁剪好的纸板上覆上一层黑绒布,前后大小两片如意,头部相连,中间夹一束头发,分别用红绿二色丝绳捆扎,整体成为“家婆”形象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

 

    闽南人说::“好头荫半面”,意思是说好的发型对一个人的外在形象往往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再者,发式的演变往往是时代变迁的缩影,它真实记录了某一个时期的生活习俗、审美取向等等,从这些角度看,那发式就不再只是简单的发式了。至于“苏鬃”的源头来自何处,却也一时无处稽考了。

 

http://s13/bmiddle/540da37bx65430c3c8b2c

梨园戏舞台上的“苏鬃”。

 

http://s15/bmiddle/540da37bx65430f468cfe

端午古俗“嗦啰连”和高甲戏舞台上的“苏鬃”。

 

http://s15/bmiddle/540da37bx7086b526415e

“苏鬃”的梳发。

 

http://s5/bmiddle/540da37bx6543174fc094

这两者是否有相似之处?

 

http://s12/bmiddle/540da37bx65431b42b0fb

这两者又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