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飞虎队员眼中的中国》(1944-1945)作者,原飞虎队成员艾伦·拉森,在他的新书发布会上
前几天得知一个令人沉痛无比的消息,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飞虎队)指挥官陈纳德将军的遗孀、著名美籍华人、中美“友好使者”陈香梅女士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家中逝世,享年94岁。
陈女士是记者出身,一直以来都是高娓娓非常敬佩的女性。想起之前在华盛顿拜望她时,感受她的教导和指引,音容宛在。

高娓娓:缅怀飞虎队将军陈纳德遗孀陈香梅女士
因此,又想起飞虎队的传奇历史,再把之前结识飞虎队老兵拉森先生的经历与大家分享。祝愿拉森先生身体康健,福寿绵长。
二战的硝烟早已散去,英雄的史诗仍在传唱!
“飞虎队”,是所有中国人都不能忘记的名字,这支由美国人陈纳德创始的志愿援华航空队,和中国人民一起痛歼日军侵略者,用无边界的人类大爱,形成一段英雄的传奇。
在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那些昔日蓝天上的“飞虎”,还存世多少?散落何处?
今天,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向博友们介绍“飞虎队”还健在的老兵拉森先生,以及他和战友1944-1945年在中国,用他们的镜头记载的中国:

《飞虎队员眼中的中国》作者艾伦·拉森,当年作为飞虎队战士时在飞机的留影
昔日飞虎英雄,今日老当益壮
2013年纽约国际书展,我的新书《纽约的华人老板们》,以及前飞虎队员拉森先生所著的《飞虎队员眼中的中国》英文版,都是上海文化出版社的参展新书。

新书发布会定在纽约贾维茨中心举办,我美女主编毛小曼拉去做主持人。
同时,也帮忙做拉森先生的接待和中文翻译。

很早以前就知道飞虎队的英勇故事,非常敬佩这些舍身忘我帮助中国的英雄。
所以我欣然领命,下决心一定要好好照顾已经90高龄,特意从德克萨斯飞过来参加发布会的拉森先生。
接到拉森先生已经到达会场的消息,我马上跑出去接驾。结果,我这个接的人,还没有人家老先生跑得快。
我才到门口,却被告知,拉森先生已经进了会场了。飞虎队员果然名不虚传,真是“老了的老虎都比高娓娓动作快”。
见到拉森先生之后,彻底颠覆了我预想的形象。我原以为,90岁高龄,就算不至于老态龙钟,也不至于如此精神矍铄。我对面的这位老先生,如果没人告诉我,绝对看不出已经90岁高龄。
老先生精神很好,很有活力,讲起话来也是中气十足,让我原来准备如何如何照顾他的计划,一点都没派上用场。
中央电视台驻纽约记者,侨报记者等媒体现场采访拉森先生
我很荣幸作为这次主持人,另外一位小伙子是地道的美国人,中文讲的很好。主办方很有意思,安排我用英文主持,而美国小伙用中文主持。

毛小曼带来的送给拉森先生的礼物:“飞虎精神”。右4为美女主编小曼,右6为拉森先生夫人。

回顾历史,重温壮怀烈传奇
飞虎队是美国志愿飞行团的别名,即1941-1942年应陈纳德上校招募在缅甸和中国对日本人作战的美国民间志愿飞行员。
当时日本人控制了中国的港口和运输系统,几乎使国民党政府与外界隔绝。这一小队空战人员驾驶着破旧的老式飞机,尽管经常面临燃料、零件和飞行员的不足,仍不断战胜远比它们规模大、装备好的日本空军。他们空运给养,在缅甸公路提供空中掩护,并在中国的绝大部分地区上空与日本人作战。
1942年,飞虎队被编入美国第十航空队,成为美国驻华空军特遣队的骨干力量,1943年3月又被改编为第十四航空队。二战期间,“飞虎队”为中国运送军火物资,参加空战,从1941年到1943年共出击102次计512架次,击落日机193架,击毁日机75架,成为支持中国抗日的一支重要外援。
驼峰航线,血与火的传奇
《飞虎队员眼中的中国》英文版新书发布会上,作者拉森先生深情并茂地回忆了当年飞虎队员,冒生命危险为中国运送物资的点点滴滴。
艾伦与一名中国空军技师在一架缴获后被翻新的日军战机上。(已故二战老兵威廉•迪柏 摄)

1942年2月以后,中国的抗战遇到极大困难,战略物资运不进来、出口物资运不出去。因此,中美两国开辟中印空中航线,当时的航线只能从大部分从喜马拉雅山脉上平均海拔6000米的上空穿越。由于要在起伏的连绵不断的山谷间穿行,犹如骆驼的“驼背”,于是,闻名于世的“驼峰航线”由此得名。
喜马拉雅山脉以及驼峰航线


飞虎队总部“虎穴”外景,由拉森战友,已故的二战老兵威廉.迪柏摄

“虎穴”是给住在昆明空军基地三号宿舍的中队成员观看训练影片和电影的地方。(艾伦.拉森 摄)

拉森先生当年就是飞这条航线的飞行员之一。在这个被称为“上帝的弃地”之地,“驼峰航线”又被飞行员们称之为死亡航线,它是“二战”期间,三条著名航线(阿拉斯加航线、北大西洋航线)中最具危险性的一条。
另一个指挥基地

拉森先生说每次飞行之前,大家都知道自己可能再也回不来,但飞虎队成员还是勇往直前,没有人退缩。他们要面对崇山峻岭、急流峡谷、强劲的升降气流和高空风,以及每年长达5个多月的雨、雾季节,加之受当时飞机性能所限,以及几乎毫无通讯、气象、导航保障,飞行员既要操纵飞机,又要时刻警惕日本战斗机攻击,“驼峰”飞行只能用两个字形容——悲壮!
艾伦与中国小女孩合影(威廉•迪柏 摄)

从1942年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几乎每天都有近100架飞机穿梭往返在白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上空。不计成本、不计代价、不分昼夜、24小时换人不换机地飞行。哪怕坠毁,哪怕被击落,能运多少物资过去,就运多少,一直到最后的飞机坠毁。
在云南昆明的美国士兵,常常到滇池游泳、潜水和划船。(艾伦.拉森 摄)

“驼峰”空运几乎每天都要坠毁几架甚至十几架飞机,这是世界战争空运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条件最艰苦、付出代价最大的一次悲壮的空运。
即便是现在,只要在天气晴好的日子里,如果沿着当年的航线飞行,会看到白雪皑皑的峡谷间闪烁着晶莹的亮点,这就是当年坠毁的飞机铝片反射阳光所致,所以“驼峰”又被称作“铝谷”!
讲到这里,在场的人都为之动容。
在营房外的艾伦·拉森(站立者)和他的战友。(威廉 迪柏 摄)

拉森先生的这本《飞虎队员眼中的中国》,收录了他当时拍摄的很多照片。而这本书,其实已远远不再只是一部回忆图片集,而是中美两国友谊的见证。令人们对“飞虎队”的怀念再起波澜,再忆飞虎雄风,让我们,用感恩的心,再度抚摩那段铭刻在血与火中的传奇!
希望世界和平!
战争结束了,在中国的美国士兵欣喜地穿上干净的夹克,戴上白色的围巾,准备返乡。(艾伦•拉森摄)

那些无法忘记的温馨友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