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龚希平先生《倒读论语》序言

(2013-08-12 07:28:28)
标签:

论语

倒读

孔安国

皇侃

分类: 书评序跋

        

   龚希平先生《倒读论语》序言

   杨朝明  

 

看到龚希平先生的《倒读论语》这个书名,读者一般都会首先想到《论语》何以“倒读”以及《论语》怎样“读”这样的问题。显然,怎样读《论语》,当然要看《论语》的特征与性质,要看《论语》是怎样编辑而成的。

关于《论语》的编撰,人们多采用《汉书·艺文志》的记载:“《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篹,故谓之《论语》。”《汉书》的说法来自东汉末刘歆的《七略》。其实,早在刘歆之前的汉武帝时代,孔安国还有一个说法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或重视。他在《孔子家语后序》中说:“《孔子家语》者,皆当时公卿士大夫及七十二弟子之所谘访交相对问言语也,既而诸弟子各自记其所问焉,与《论语》、《孝经》并时。弟子取其正实而切事者,别出为《论语》,其余则都集录之,名之曰《孔子家语》。”他是在谈论《孔子家语》时提到了《论语》的成书问题,我认为这里的说法十分重要!

孔安国为孔子十世嫡孙孔忠的次子,少年时受今文《诗》于申公,受今文《尚书》于伏生。武帝时,鲁共(恭)王拆除孔子旧宅,于壁中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等数十篇,皆为古体文字。按孔安国之孙孔衍的说法,孔安国那时以经学为名,以儒雅为官,赞明道义,颇受时人推重。这些古文科斗典籍发现后,“世人莫有能言者”,于是,孔安国“为改今文,读而训传其义”。(《后孔子家语序》,见元朝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经部》)孔安国曾被诏为博士,专攻古文《尚书》。晚年作有《古文尚书传》、《论语训解》《古文孝经传》、《孔子家语》等书。从他对《孔子家语》以及《论语》的研究与了解,我们不能不重视他对《论语》成书问题的看法。

从孔安国的说法看,《论语》是从孔子遗说中“取”出来的,具有“正实而切事”的特征。由此,我们理解《论语》其书,该书之名曰“论”应该与“取”有关,《汉书·艺文志》所说“辑而论篹”的“辑”,应该与之一致,也有“选取”的意思。事实上,“论语”的“论”正有“选择”、“别择”之意。《国语·齐语》曰:“权节其用,论比其材。”韦昭注:“论,择也。”《荀子·王霸》曰:“君者,论一相,陈一法,明一指,以兼覆之,兼照之,以观其成者也。”杨倞注:“论,选择也。”《说文通训定声·屯部》曰:“论,叚借为抡。”关于“语”,《说文解字》说:“语,论也。”《广雅》说:“语,言也。”看来,《论语》应该是选自孔子之“语”中的材料

谈到这里,我们不禁击节赞赏本书的洞见。作者看到,历代注家在《论语》释读方法上犯了“整体的方向性错误”,那便是他们绝大多数人认为《论语》的篇章之间没有严谨的结构与严密的逻辑。正是这种错误性认识,为随意曲解《论语》、“异化”《论语》大开了方便之门。在作者看来,《论语》的编辑自有其中心思想与目的,二十篇《论语》服从与服务着整部《论语》的这个思想与目的,而一篇内的各章《论语》则是对该篇《论语》中心思想的阐述与发挥。《论语》是结构严谨、逻辑严密、体系完整的大论著,而不会像后世许多学者所称的那样只是一部“杂乱无章”的“语录体”文集。

历史上也有学者对《论语》的结构发表了很好的看法,如南朝学者皇侃对《论语》二十篇的篇名进行释读,创造性地阐述了二十篇次序排列的原因。他的《论语义疏》指出各篇的前后次序,实际肯定了《论语》是有机的整体,具有内在逻辑。以《学而》、《为政》相次,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所载子产“闻学而后入政”说一致。篇名取自首章,首章或是有意安排的。遗憾的是,他的观点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例如清人翟灏《四书考异》就以为不然,刘宝楠《论语正义》也认为皇疏“妄有联贯”。我们以为,皇疏虽有牵强之处,但他认为《论语》材料绝非随意堆砌,而是具有内在的逻辑,还是十分正确的!几年前我在出版《论语诠解》(广陵书社,2008年8月)时曾经详细谈过这一看法。

明白《论语》具有内在的理路与逻辑,才能正确解读《论语》,准确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依我的愚见,本书以《论语》为“经典的政治学或行政学教科书”非常恰当!本书认为,《论语》中有着大量关于尚德、修身、循礼等方面的问答与训诫,既可用来修身,又可管理国家,也可治理企业。但须知道,这些问答与训诫的目标与前提是“从政”与“行道”,如果抛开这个“根本性的目标与前提”而单纯从个人做人方面去解读《论语》,就会将《论语》的解读庸俗化,也就背离了“孔子之真精神” !

在《孔子家语》篇中,孔子曾把治国比喻为驾车,他把国家控制理论高度概括为“六官在手以为辔,司会均仁以为纳”。也许如作者所说由于他会计从业的特殊经历,使他更能够理解和把握以驾车比喻天下国家治理的“控制论意义”!既然《论语》是“中国政治学的最高经典”,而且注家也认为《论语》最末一章是全书的“最高纲领或总结”,那么,从这个“最高纲领或总结”出发“倒读《论语》”便具有了基本的合理性。尤其在“顺读”了2000多年依然存在“扑朔迷离”的背景下,可以提供一个新的解读方式与角度。

不难看出,作者的尝试是成功的!本书不仅提出了各篇的中心思想,揭示了各篇之间的前后联系,而且对全书的每一章都进行了认真疏解。我先拜读的是《子罕》篇,甫一开始,便被对“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精到论述所吸引。之后,作者逐章细细爬梳,娓娓道来,将每章的具体内涵、各章间的内在关联,条分缕析,清晰地梳理和勾勒出来。本来表面看似没有关系的各个章句,原来却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读完全篇,不禁由衷感慨和惊叹《论语》的深邃与美妙!历来注解的偏颇与高下在相比中也就不言而明。

由《论语》在经典中的地位所决定,学者对《论语》的理解代表着他对“中国智慧”或者“中国思想”深度与高度的感悟。读《论语》,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认知,而尽量接近“夫子本旨”或“圣人之心”总是每位读者或注解者的不懈追求,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综合分析和研究中国早期思想文化的材料。值得称道的是,作者认真利用包括《孔子家语》、《孔丛子》等在内的文献,故能思虑通明,晓畅四达。

本书的学术贡献可谓不一而足!例如,《论语》中还有一些重复出现的语句,有学者认为这是“编者的草率”,还有的以之为编者“杂凑”的证据。但本书认为这些文字的反复出现,并非编者的疏误,而是编者有意为之,各篇中重复的文字,在其所在之篇中各具意义。显然,如果不是研究的深入细致,如果不从文本的内在结构出发,怎会有如此恰当的理解!?

我与作者龚希平先生从未谋面,蒙龚先生不弃,发来《倒读论语》的电子版书稿,得以先睹为快。此前似曾在网络上看到他“倒读”的书名,只是并未经意。如今读来,窃以为是难得的好书,无疑将有助于孔子、《论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也谨此郑重向读者推荐!

是为序!

                                        杨朝明

                             2013年7月13日于孔子研究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