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灾妖不胜善政,寤梦不胜善行

(2009-08-10 22:13:25)
标签:

文化

孔子

儒学

《孔子家语》

杂谈

分类: 读书札记

             

《孔子家语》中有《五仪》篇,其中记述了孔子回答哀公问政的话,可谓令人过目不忘。该篇记曰:

 

哀公问于孔子曰:“夫国家之存亡祸福,信有天命,非唯人也?”孔子对曰:“存亡祸福皆己而已,天灾地妖不能加也。……故天灾地妖,所以儆人主者也;寤梦征怪,所以儆人臣者也。灾妖不胜善政,寤梦不胜善行,能知此者,至治之极也,唯明王达此。”

 

鲁哀公认为,国家的存亡祸福,可能确实是由天命注定的,并不是只凭人力能左右的。当他向孔子请教时,孔子却认为:“存亡祸福,都源于自身罢了,反时反常的现象并不能改变国家的命运。”在孔子看来,天降灾异、地生妖孽是用来儆戒人主的;各种梦异和怪诞的征兆,是用来警戒人臣的。灾异妖孽不能胜过清明的政治,不好的梦兆不能胜过良好的品行。能明白这个道理,就达到了天下大治,只有贤明的君主才能实现。既然国家的存亡祸福说到底都是源于自身,那些反时反常的现象并不能改变国家的命运,那么,为政治国应当谨慎戒惧。

在我们的认识中,孔子一向重视天命。在孔子的论述中,“天命”的含义比较复杂。孔子说到“天”很多,大要归结,都可理解为具有主宰的意义,对于人的生死寿夭、吉凶祸福、尊卑贵贱、贫富穷通,乃至国家的盛衰存亡,具有某种决定意义。在那时期人们的认识中,“天”似乎很抽象,它无形无影,飘渺虚幻,却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天”似乎又很具体,它仿佛能够主宰世间的万事万物,可以洞悉事理,秋毫必察。 “天”有时又捉摸不定,变幻难测,常常性情乖戾,恣意肆虐;而有时又好象懂得人世间的是非善恶、真假美丑。

孔子对于“天”和“天命”的看法,既与殷周以来的认识一致,也与春秋以来人们对于“天”与“天道”、“天命”认识相应。春秋时期的郑国人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左传》昭公十八年),正是那时期人们对于“天道”认识时代潮流的概括。由对“天”的认识,决定了人们对“天命”的态度。孔子心目中“天”与“天命”不可捉摸的特征,促使他想到应当用心致力于人事,此即所谓“尽人事而知天命”。孔子对于“天命”的态度首先就表现在他认为必须“知天命”。例如他自称“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又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孔子“知天命”,从而敬畏天命,在这样的前提下,孔子才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由此,我们才进一步深刻理解了孔子所说的“存亡祸福皆己而已”,“灾妖不胜善政,寤梦不胜善行”。与重视天命相比,孔子更注重人事,更主张尽人事以待天命。

思考至此,我们不难想到孔子的“知天命”与荀子的“制天命”应当是一致的。《荀子·天论》有曰:“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制,裁也。从刀从未。未,物成有滋味可裁断。”因此,后之学者多将“制”、“裁”连用。理解荀子“制天命而用之”一语也是如此,如唐代学者杨倞注解该句话说:“颂者,美盛德也,从天而美其盛德,岂若制裁天之所命而我用之。谓若曲者为轮、直者为桷,任材而用也。”王先谦的《荀子集解》也继承了这一说法。由上述看法得知,传统所谓“制”,有利用、顺应、顺势之意,并没有所谓“与之对抗”、“斗争”、“征服”的意思。与孔子一样,荀子也并非单纯地去适应自然,而是积极、主动地改造自然。这里的“制天命而用之”一语实际反映了他对于天命自然的态度。

事实上,无论对孔子还是对荀子,人们的认识往往出现偏差。如对荀子所说的“制天命而用之”,后人的理解却衍生出了“控制”、“征服”、“制服”、“战而胜之”等意义,进而又出现了“人定胜天”的思想。例如,现代学者杨柳桥先生说:“顺从天,而歌颂它,哪如控制天命而利用它呢?”(杨柳桥着:《荀子解诂》,齐鲁书社,1985年,第462页)将“制”字解为“制裁”、“控制”等就成为今人的主流看法,由此,荀子也成为所谓“人定胜天”的“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其实,人在自然面前往往显得十分渺小,违背自然规律,常常遭致失败乃至灾祸,人何以能够“胜天”呢?

新出土的郭店楚墓竹简有《穷达以时》一篇,给我们以很好的启示,孔子与荀子都是“明于天人之分”的,这也是人类遵循自然规律,从而“制天命而用之”的前提。无论“知天命”还是“制天命”,肯定都不是单纯为谈论“天命”而谈论,他们论述的终点都在于现实社会的种种问题。或者说,无论孔子还是荀子,其思索的根本问题还都是现实社会的政治问题。后世所谓“人定胜天”可能渊源很早。据《逸周书·文传》,殷商末年,周文王就曾经说过:“兵强胜人,人强胜天,能制其有者,则能制人之有。”这里强调的应当同样是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其中未必包含“与天斗”的意义在内。

 

                                      原载: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中华孔子”网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