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的癌症报告显示:我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约337万,死亡约211万,癌症已成为我国死亡第一大原因,死亡人数占全球癌症死亡人数四分之一……从癌症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癌症都将伴存于人类,而无论医学发展到什么时候,都可能无法彻底地根治癌症。
之所以如此,有两个原因:首先,癌症是人体自身细胞“变坏”的结果,不像细菌或者病毒感染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治疗时只需精准针对“外敌”,可以无多顾忌地
彻底剿杀。而癌细胞本身与我们的身体细胞原本是“同根生”的兄弟,任何针对癌细胞的治疗都会伤及自身,都需要“投鼠忌器”,包括已经日益先进的放化疗技
术,仍旧不可能避免对正常细胞的伤害,后者,有时候甚至是导致癌症死亡的原因,而像放化疗这样的治疗,仍旧是目前甚至可能是未来一段时间,人类抗癌时必须
依仗的手段。
其二,癌症的治疗,和任何一种疾病一样,都不可能离开人体自身的特点,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心理,能不能有一个正常的心态,放松的心情,是癌症治疗成败的关键,这一点,中国古人在造字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了:
中国字“病”的下面是个“丙”,之所以把“丙”而不是把“甲”或者“乙”,放在“病”字下面,因为在天干地支中,“丙”与“心”是对应的,也就是说,古人
早已发现,疾病的发生和人的心情关系密切,这一点,在癌症治疗上体现得尤为突出:癌症的死亡者之中,有三分之一是被吓死的,这不仅是统计所得,也已经是医
学界的共识,而心病常常使发达的医学束手无策。
这就牵扯出一个问题:在癌症治疗中,怎么将治病与安心结合?由此,一个癌症治疗中的新概念浮出水面:抗癌力——这是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何裕民教授在他完成了2万多个癌症病例之后提出的。
这个抗癌力的中心,是认知和态度。所谓认知,其实就是一个人看世界的角度和态度,就是世界观、价值观。看似宏大,其实每个人都有,通俗说,他是觉得世界欠他的,还是觉得应该感恩生活,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认知,而认知直接支配人的心理和生理。
如果这个人总觉得没安全感,总想做到最好,他就会加快脚步,提高效率,抓住所有机会,人会因此变得压力很大,他的心情就很难放松,而不放松的心情就要强身
体所难了。为了完成他高于别人的心愿,身体就要加班加点,就要提前耗竭,甚至就可能会被癌症击中,比如罹患了淋巴癌的李开复,和最近发现乳腺癌的滴滴打车
总裁柳青,都是职场上的强人,他们如此之“强”,是过高的心理欲求使然,身体为此会勉为其难,他们的抗癌力也会减弱甚至消失。
其实,每个人都有抗癌力,只不过因为先天和后天的因素,因为心理和生理的因素的互相影响,不是每个人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抗癌力罢了,特别是当下,当人
们心病已经成了身病的最大诱因甚至是“帮凶”时,即便是医学再发达,心理之疾也会抵消医学的疗效,直至影响人们抗癌力的发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