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10元钱一张的展销会“代购卷”,江西某地的百姓绕着圈儿排队领取。这也不是第一次,很多超市开张前都会搞这种花活,要么是“代购卷”,要么是一瓶油,虽然都不值什么钱,但每次都召来大批的人,其中主要是老年人。原因也简单,他们没了新的收入来源,生活缺少保证,能省十元就是十元,这不是小气,不是贪财,这是中国人骨子里的特点。
有研究显示,在同等体重的人中,中国人的脂肪含量高于欧美人,也就是说,看似不胖的中国人,其实在暗地里攒下了不少脂肪,这是基因决定的:一旦食物中的热量能满足身体需要,马上转变为脂肪储存起来,像存款一样,以备灾难到来时维系生活,支撑生命。这种生理本能是被漫长的艰难生活磨练出来的,非此不能生存至今,所以,生物学上有个说法,贫困地区的人身体里有一种“节俭基因”,这种基因能使身体最大限度地利用来之不易的食物,使它尽可能地被吸收乃至被储存,国人比欧美人多的那些脂肪,就是这种基因“节省”的功劳。
最近有个新概念,叫“断舍离”,这是日本人提出并流行起来的现代家居整理方法,其中就包括要处理掉那些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的空间中。朋友看了这书,马上想起她妈:“只要偷偷扔点久置不用的烂家什,隔一段时间,我妈必有如神助般点名要用,然后她老人家气得劈头盖脸一顿骂。后来,我学乖了,连烂毛巾小肥皂都留着给她献宝。” 在社会保证不健全,人人都有后顾之忧的时候,能“断舍离”的只是很小一部分,非逼着人们不留后路,就像要在短期内要改变“节俭基因”的属性以减少脂肪储存一样,很难做到,这种改变需要环境的长时间造就,让“节俭基因”彻底失去存在价值。
肥胖标准的制定者,显然是深谙此道的,他们知道对基因无能为力,于是就在制定肥胖标准时,对中国人乃至亚洲人“特事特办”:能反映肥胖状况的“体重指数”,中国人的比欧美人要严格得多,在欧美尚属正常的体重,换在中国人身上就可以诊断为肥胖,为的就是防止那些偷偷在身体里增加的脂肪超标而致病。这有点就像我国每次为了拉动内需,动员人们花钱消费,都会降低银行利率,尽快将存在银行里的钱赶出去。
只是最近的一次统计显示,我国居民的储蓄率仍旧在全世界排名第一,人均储蓄超过1万元,不光是因为人口众多,还因为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都有不安全感,都有忧患意识,与此同步的还有中国的肥胖发生率,这个曾经是人口最瘦的国家,终于在本世纪之初,首次在“世界肥胖病发病率排行榜统计图表”中,榜上有名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