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到的时候,很多养生专家都在讲要“减酸增甘”,意思是,到了春天要少吃酸的,多吃甘味的,甜味的。于是,很多喜欢吃甜食的人可得意了,终于有了可以放开自己嘴巴的理由了。事实上,这是对中医养生的一个误解,因为中医所说的“甘”,绝对不等于甜味,更不是甜味食物,而是中医里属于甘味的药物,这个甘味有的时候吃起来并不都是甜的。
这个“减酸增甘”的理论,是唐代医家孙思邈说的:“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意思是说,春季是肝所主的季节,这个时候容易肝气过旺,而酸是入肝的,所以要少食酸性食物,否则会使肝火更旺。在五行中,属于木的肝是克伐属于土的脾的,如果肝气过旺,脾气就要受到压制,比如我们平时生气时,大多是肝气郁滞或者肝火上炎的时候,这个时候,再好吃的美食摆在面前你也没有食欲,就是因为脾胃被肝克制了。为了防止肝气在春天过旺,所以不仅要少吃酸味,还要多吃一些入脾的甘味的药物或者食物,这样可以保护脾气不受克伐,因为甘味是入脾经的。
那么,什么才是中医讲的甘味的药物或者食物呢?首先中医里说的味,是中药药性的一部分,不简单是嘴巴尝出来的味道,还包括了药物功效,一般来说,甘味药具有补益,和中,缓急的作用。“补益”,意思是具有补益作用,就是我们常说的补药。“和中”,指具有调和脾胃和调和药性的作用,比如甘草,能使药性猛烈的药物收敛一点,毒性减轻一点。“缓急”,指具有缓和脘腹和四肢拘急疼痛,缓和药性的作用,比如白芍。我们熟悉的药物中,除了真正甜味的大枣,甘草,还有黄芪,当归,枸杞,生地,黄精,阿胶,麦冬,葛根,虽然没有明显的甜味,但都属于甘味的,这也是我们补虚时离不开的药物,所以,“减酸增甘”可以这么理解,在春天的时候要提前补脾,可以多吃些补脾的药物或者食物,而绝对不是简单的多吃甜的。
之所以这么强调,是因为我们食物中的甜的,一般都容易生湿,脾虚的人,本身就是湿邪最容易击中的人群,多吃甜反倒增加脾的负担。所谓“湿”,其实就是身体里没能及时代谢出去废物,将它们代谢出去的“工作”是脾气的职责,所以,一个脾虚的人,代谢能力往往是不足的,脏东西最容易留在体内,比如很多胖子,特别是中段肥胖的人,虽然看着壮实,实际上总觉得累,这种人看中医往往属于“脾虚湿困”,他们的累就是“湿”或者说脏东西,因为脾气没能力及时排出去造成的,这些脏东西往往与饮食有关,油腻的,甜的。
这种人到了春天和夏天都容易困,春天的困是因为脾虚,气血不充盛,不能使春天扩张的血脉充盈;夏天的困是因为脾虚导致的湿重,身体被湿缠住了,所以又沉又困,这种人,不论春、夏都要注意补脾,但绝对不能多吃甜的,因为甜味生湿,他们该用的药物是黄芪,白术之类不仅甘,而且性质偏温,而不是同样为甘味的阿胶,因为只有稍带温性,才能把属于阴邪的湿“吹干”,这也就是中医说的“燥湿”之意。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所谓的“减酸增甘”,其实可以理解为,到了春天就应该补脾,至于补脾药物的选择要根据情况,在甘味药中具体斟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