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地铁的时候经常遇到乞讨者,有的人还会卖唱,翻唱的大多是流行歌。听着他们的歌声我就想:如果一个歌手的原唱歌曲,屡屡被乞讨者选作他们行乞公众时的交换条件,这个歌手一定是喜忧参半的吧?那各占百分之五十的相反情绪,起因是同一的,谁让他的歌曲太朗朗上口,老少嫌疑呢?反正我没见过唱着西洋歌剧要钱的,后者的演唱难度过滤掉了模仿者……有的时候,通俗就是把“双刃剑”,一剑会砍掉了两个门槛,一扇门通往普及,一扇门通往泛滥。
中医养生热已经持续很久了,即便是家庭主妇,即便是餐馆的服务员,美容院的美容小姐,说起养生都振振有词。他们会展示每天撞树半小时的养生效果,会推荐本店首创的“腰花炖枸杞”补肾汤,会让你体验“经络排毒”的奇迹……即便每个消费者都清楚他们绝对没有医学背景,但这不妨碍继续认真地消费并不靠谱的养生方法,原因何在?就是因为中医养生是细碎在生活中的点点细节,很容易就和买菜、做饭混为一谈,而后者是不需要执业证书的,这就使原本“术业有专攻”的中医养生落在了家庭主妇手里,与乞丐翻唱的歌曲遭遇同等命运,而这,也有中医学本身的问题。
中医学讲究辨证论治,每个医生的诊疗结果,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医生自身的知识结构,临床经验甚至感悟能力, 他们通过主观辨识和验证,对病人的功能状态给出办法。因为中医主要关注的是人体的功能,而不是人体的结构,所以,解剖,病理之类绝对客观的,针对于人体结构的知识乃至检查指标,就不是中医之必须。比如中医给一个病人下“阴虚”的诊断,是没有特异性的化验指标可以做依据的,只要医生发现这个病人的舌质偏干,颜色偏红,脉象细涩,又有五心烦热,腰酸盗汗之类的症状,“阴虚”的诊断就可以明确了。中医的这种软性的,主观化的,普及化的特点,是中医的特色,也是外行人、想要盗名中医者参与、插手之处,犹如一首通俗歌曲,就是因为太容易上口,太好传唱而最先被卖唱的乞丐看中,乃至使它从普及走向泛滥。
其实,在中医存留至今的历史上,外行染指中医的情形肯定不独现在,之所以中医并没因此修改其主旨,除了这个特点就是其特长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古往今来的求医者,大多数是有辨别能力的。在过去,可以认准某个名医,某个学派的真正传承者;在如今,可以考证一个正规中医的至少有三个要素,首先,是中医,但不能仅仅懂中医,至少要了解解剖,生理,病理,这可以规避在扎“大椎”穴,做心脏按摩时不犯致命的错误。其二,绝对不能有“食疗”大于医疗,喝粥代替吃药的胆量,这一条至少过滤了仅仅熟识烹饪却又热衷中医的主妇们;其三,至少应该在正规医院里执业,因为经得起医院遴选的医生,一定有科班的学识背景……如果你执意要将生命和健康托付给一个上面三条都不具备的人,而且为此尝到恶果,那实在不能算是中医的错,就像你非要把买汪峰演唱会门票的钱,给一个靠翻唱要钱的乞丐,而且想在拥挤的地铁中,期待着听到演唱会效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