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成了教父的孙红雷
(2011-02-07 23:01:54)
标签:
杂谈 |
大器晚成的孙红雷类似当年的陈道明,他们塑造的角色向来与观众隔着冰凉的距离,这个距离造就了孙和陈作为演员本人的“酷”。但是,即便如此,也实在不足以使他们成为演艺圈的“教父”———好像级是从《梅兰芳》《潜伏》之后,孙频繁在访谈节目里露面,如此露面的人不少,但像孙那样“指点江山”者不多,典型表现是,孙很舍得把自己所在的演艺圈说得十分不堪,同时坚守在这个圈子里。
以前陈道明红的时候也是这样,他经常告诉记者,他特别不以自己借以成名的演员职业为荣,回家都没法儿和做学问的父亲解释自己到底是做什么的。那感觉很像一个靠容貌打下天地的男演员,却逢人就抱怨自己怎么长得那么好?通俗情况下,这叫做“得了便宜卖乖”。当然,他们的这种牛气也会在面对娱乐记者时出现,俨然后者是另一种更加不堪的职业。
这让我想起钱钟书的小说《围城》,里面有句话:“工学院的学生看不起文学院的,文学院的学生里外文系的看不起中文系的,中文系的看不起哲学系的,哲学系的看不起社会学系的,社会学系的看不起教育学系的,教育学系的学生没有学生可看不起,只好看不起系里的先生了……”“教育学系的先生”们就类似于孙红雷、陈道明眼中的演艺圈吧?
孙红雷的个性和他大器晚成的背景容易使他制造出“假想敌”,这可以理解,人在奋斗时或者落魄时,有了“假想敌”就有了超越的目标和动力,早于自己成名的人,话语权的把持者都可以是他们的假想敌,比如冯小刚,他的假想敌应该是后者,所以再冯的早期电影中,总有一种嘲笑权贵,颠覆权威的“草根”智慧,让和他一样同样没有话语权的观众看着过瘾,那时候的冯小刚,似乎是“欲渡无舟济”者的整体代言。只是他在开创《甲方乙方》之类贺岁电影之前,没有像孙红雷、陈道明那样的说话机会,使得他只能把灵气孤注一掷。
相比之下,我比较喜欢看李安和陈冲的访谈,和孙红雷的用力过猛、较真和在意相比,他们的风范是一种不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