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朋友给一个演艺圈美男做经纪人,因为美男抑郁了,所以她托我找心理医生。问了几句情况就觉出美男的心思一如他的模样,娇脆、柔弱得堪比美女:咨询地点要隐秘,但不能是私人居所;咨询师可以不是女性,但说话的语气一定要温柔;咨询时间要赶在他没戏拍,又正好是心理低潮时……苛刻得连他的经纪人都切齿:“都是惯出来,没病,就是找抽……”
确实“找抽”。
想当年,曾是美女的刘晓庆在农村插队劳动时放言,谁要能替她耪地,她就不犹豫的嫁给谁。当时生存境遇远不如美男的刘晓庆,肯定不知道抑郁为何物,他们之间的反差与当下抑郁症高发同理:生活的舒适和安逸给了情感精致和讲究的可能,也给美男们“找抽”的机会。
调查显示:美国现有7%的人在服用抗抑郁药,在中国,每年的“精神健康日”,抑郁也逐渐成为等待救赎的疾病对象。但专家逐渐发现,很多人误把正常的悲伤都当成抑郁症了!而事实上,人类感觉悲伤的能力是情感进化到高级的结果,如果以维持生计的基础要求来衡量,抑郁确实有些奢侈,有些无病呻吟。
从这一点上看,抑郁、失眠、“慢性疲劳综合征”有些近似,它们都不大符合经典疾病的含义,所以,治疗失眠最好的办法并非安眠药,医生会最先推荐的是适度的劳累,因为在劳累中,身体的蛋白质会被大量消耗掉,蛋白质的缺失就会提示大脑对睡眠自觉地进行调整,会通过增加不做梦的“深睡眠”增加蛋白质的合成。所以,和大病初愈的人会嗜睡一样,劳累之后的睡眠往往是香甜的,即便之前他们有严重的失眠症。
“慢性疲劳综合征”则是原因不明但疲劳难耐的一组感受,和有明显的指标异常,内脏器质病变的人相比,这类疾病的诊断前提是排除其他疾病的存在可能,因此,对“慢疲”的治疗不是静养更不是补益,也是和治失眠一样的适度运动,以期唤起在安逸生活中的慵懒——和抑郁被扩大进疾病一样,相对高级的慵懒在当下也时常被误会为疲劳……
“找抽”一词始见于赵本山和宋丹丹的小品,赵演的那个进城老农,在儿子的豪宅中闲得无事生非,遂被宋定义为“没事找抽型”。所谓“找抽”,是站在艰苦立场上对安逸和慵懒的不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