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越来越多的妈妈因为工作而被迫离开宝宝去往异地,有的是双休日回家,有的甚至几个月才能回去一次。我也是这些妈妈中的一位,那么,如何避免“分居”两地对亲子关系造成负面影响呢?
十本育儿书籍里面有九本都讲宝宝3岁之前和妈妈相处的时间越长越好——“最好的老师也不能代替妈妈,3岁以下的宝宝就该受到妈妈一对一的关爱,得到足够关爱的宝宝将来发展得好,和人相处得也好”。讲的当然有道理,但是现在就业压力这么大,有不少新妈妈不得不面对在异地工作的尴尬。其实哪个母亲不想尽量长地待在宝宝身边?但是养育带来的经济压力又是不能不面对的,于是那些不得不离家工作、几天几周甚至几月才回来一次的妈妈们在心理上时刻觉得亏欠了宝宝。其实妈妈们大可不必过于内疚,养育宝宝的有利因素很多,如果我们能及时调整,即使身在异地,依然可以和我们的宝宝心连心。
1、照顾质量重于频率
妈妈一直在宝宝身边当然好,但更重要的是在相伴时让宝宝感到的的确确的爱,如果一个妈妈不负责任或不擅长照顾宝宝,就算24小时都在一起,不是反而是一种痛苦?也许您不能一直在宝宝身边,但只要您在宝宝身边时做到下面这些就可以了。
(1)专心致志、理解需要:对宝宝的各种需要(哭、笑、肢体运动、面部表情等)作出及时恰当的反应。
(2)身体接触、话语激励:通过你的表情、动作、抚摸、温柔而亲切的言语和宝宝做多方面的互动。
(3)支持探索、鼓励交往:当宝宝即将走出家庭“社会化”(托儿所、幼儿园)时,妈妈要在关心的前提下,支持宝宝接触陌生的环境和人,让宝宝在集体环境中获得愉悦。
2、智慧把握时间结点
依恋关系不是一出生就有的,而是逐渐形成的:18个月之前,通过妈妈的努力,宝宝逐渐相信面前的这个女人,感到安全。所以这之前要完全投入于这种亲密关系的建立,尽量满足宝宝。18个月到2岁,宝宝开始探索外部世界,对其他人开始感到好奇,逐渐建立母亲之外的多重亲密关系(比如父亲、祖父母、保姆、亲属等),此时妈妈不必给自己太多压力,因为宝宝已经可以从其他人身上寻找自己需要的爱了。我们要做的就是为宝宝维持住这种多重亲密关系的网络。
3、积极利用其他帮手
既然从1岁半后就有多重亲密关系,妈妈就要在自己“缺席”时好好利用之。第一个好帮手就是——父亲,要让他积极参与到养育中。随着宝宝的长大,父亲的作用和角色变得越来越重要,妈妈的作用主要集中在喂食和直接的养育,当宝宝身体发育逐渐强壮时,会更需要爸爸的肢体为主的玩耍和身体打打闹闹的活动。此外,像祖父母和经过良好培训的保姆都可以部分代替母亲,帮助宝宝建立维持良好的爱的关系。
4、要求家人维持稳定
有些宝宝虽然妈妈不在身边,却也并不缺乏亲密的照顾者,只是因为各种原因(比如搬家、更换保姆、亲人离开或生病)而需要经常换照顾者。虽然有些是客观原因不可避免,但是对于3岁之内的宝宝还是多少会造成情感上的不稳定,所以妈妈一定要提醒家人要特别注意到这点,尽量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
5、宝宝特点也要考虑
根据调查,有40%宝宝(好养活型)从小表现积极,吃睡有规律,适应性强,对新环境充满好奇,情绪稳定。这些宝宝比较能够面对分离,当妈妈从异地工作回来时仍旧亲热如初。
15%宝宝(慢热型)天性不太活跃,面对新环境表现平静,有时略有退缩,情绪不太高涨。这类宝宝对新环境、新状况的适应有个时间,妈妈离开时,其他家人要有耐心地陪伴在宝宝身边,直到他们的情绪由小心谨慎变成轻松面对。
1
2%(难伺候型)的宝宝吃睡无规律,面对新环境习惯退缩,经常情绪低落。这种宝宝对妈妈的要求比较高,其他家人要花更多的时间和宝宝相处。
23%(混合型)表现各样,需要妈妈和家人根据情况随时调整养育方式。
6、家庭因素不可小视
在宝宝上幼儿园之前,家庭的各种问题——比如婚姻问题、经济困难、兄弟姐妹的出生等会通过间接的方式影响亲子关系,特别是妈妈不常在家,这些问题更不可小视,要及时解决。
最新说法:
在德国,联邦政府曾经三度延长孩子出生后父母留在家里的期限。英国伦敦大学的学者比较了改革前后出生的孩子,发现无论在学业还是工资水平上都没有明显差别。如此大型的改革带来的进步只不过是在孩子出生之后的关键发育期,有父母陪伴在他们身边,但这却对孩子日后的个人生活是否成功并无影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