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枫桥与张继:眠而不眠(江南行纪之一)

(2012-08-03 08:07:24)
标签:

张继

苏州

《枫桥夜泊》

江枫渔火对愁眠

分类: 散文随笔

          http://s3/bmiddle/61708c62hc65139018872&690
                            苏州江枫园桥上远观(手机拍摄)

就这么巧合,我们到达苏州的时候,午餐饭店的对面,就是江枫园。

一座桥,桥头的两边的水泥墙面上,醒目的绿色草书体“江枫园”,让我一下子就想起了那个句子:“江枫渔火对愁眠”。

一下子想起很自然。因为这里是古城苏州的郊外,因为桥边有“江枫”的字样。

有桥,桥,也许已经失去了本色;有水,但我相信,那水依然保持着1200多年前流动的姿态。

很多同事看见我顶着烈日在桥上用手机拍照,也跟着一个个拿出相机这拍拍那拍拍……至于他们是盲从还是发现了别致的景象,我就不得而知了。

这是一个夏日的中午,是一群外来的人在桥上的喧嚣;相同的是当年的张继也是外来人,不同的是,张继在1200多年前来这里时,在桥下,在深秋的夜晚,与月落的暗夜和一片清霜以及清晰的乌啼为伴,孤独而又沉静。

当年的外来人张继以一首《枫桥夜泊》,让古往今来的人,知道了姑苏城;是不是真应了那句“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呢。那,本地的“和尚”在干嘛?我不知道现今苏州城的繁荣,与张继这个外来人的诗作有无千丝万缕的联系?至少,寒山寺游览的门票收入要得益于那首《枫桥夜泊》了。我固执地认为。

作为这一群外来人中的一员,显然,我的内心是沉静的,沉静得只剩下追溯和怀想,因为张继、因为《枫桥夜泊》。在一定意义上,我是喧嚣之中的孤独者。我在沉思中看风景,尽管是一桥一水,尽管还有不远处的一些仿古的建筑,这些看上去有些单调呆板的景致,竟然在我津津有味的凝望中,被深度定格。

“愁眠”,这个时候,我是无论如何也无法体味当年的张继落榜的失意,眼前的这座桥以及桥下的流水,还有没见到踪影的寒山寺,只在我的思绪中遥想,却不是体验。

不错,张继是一个诗人。假如,得意的张继而非失意的张继,还会让1200年之后的我们在苏州这地界一下子就想到了千年之前的那个深秋的夜晚吗?恰恰是落榜失意的诗人,与诗人天性的多愁善感,让这首《枫桥夜泊》千古流传。从古至今,为什么是总是失意人的失意诗作千古流芳,不仅是张继们,也不仅是苏轼们,更不仅是屈原们;或许是他们的表述,共鸣了很多人的心声;或者说是他们的情怀达成了很多人想说却不能说抑或无法言表的思想,进而被一代又一代人铭记并传颂……

是夜,我站在苏州豪华的沃德商务酒店某个房间的窗前,看到窗外霓虹闪烁的夜景,也自然地想到当年姑苏城外枫桥下的水流上,停泊的客船里,失眠的人张继。他眼睛里的落月、满天霜、江村桥、枫桥和那些闪烁的渔火,耳朵里粗嘎嘶哑的乌啼,暗夜里的林林总总,都在触动着他旅途中的孤寂忧愁。

夜的氛围,最易触动人心里最为柔弱的部分,更何况是张继这样失意的诗人!

夜行无月,本难见物,而渔火醒目,霜寒可感;夜半乃阗寂之时,却闻乌啼钟鸣。如此明灭对照,无声与有声的衬托,使景皆为情中之景,声皆为意中之音,意境疏密错落,浑融幽远。一缕淡淡的客愁被点染得朦胧隽永,在姑苏城的夜空中摇曳飘忽,为那里的一桥一水,一寺一城平添了千古风情,吸引着古往今来的寻梦者。

张继留下的诗并不多,但一首《枫桥夜泊》伴随苏州城,伴随寒山寺流传千年。仅此一首,便让诗人不朽!记得张继后来重游寒山寺时,又写了一首《枫桥再泊》:“白发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寒山寺,依枕尝听半夜钟。”显然,这首诗无论意境还是内涵及深度都无法与《枫桥夜泊》相媲美,因此,知道的人并不多。

就我而言,如若不是在苏州,不是身临枫桥之上,也许就不会有那么多很自然的念想。是触目的感怀还是心灵中的那一份固有的沉淀,这个,真的说不清。当然感谢张继是必须的。没有《枫桥夜泊》,就注定不会有思绪中的这份沉迷与流连。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喜欢这样的意境,带着些许的忧伤;回味的时候,更像是在倾听自己灵魂深处的声音——在生命途径的每一个地方;于是,我记住了张继以及他的那场不朽的“愁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