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活着的路遥

标签:
路遥辽宁平凡的世界《人生》精神文化 |
分类: 散文随笔 |
http://s1/middle/61708c62h9cdc0e4e2ef0&690
我想,写路遥对我或者是我们精神意义上的影响,应该是时候了。这个准备,至少也有5年的时间了。
2005年10月中旬,辽宁卫视《精彩辽宁》栏目组来学校拍摄我从事校园文学社团活动专题片的时候,其中就拍摄了文学社副社长张颖同学如何阅读文学名著以及谈阅读体会的一组镜头,我惊讶地看到了张颖手里拿的竟然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三卷本),她跟记者孟娜谈的也是路遥;更让我惊叹的是她厚厚的一本读书笔记里也密密麻麻地摘录了《平凡的世界》的精彩句段,同时还附有相关的感受和体会短文。
记得,在文学社几次的写作辅导课上,我谈到写作与读书的关系时,有不少同学让我推荐一些作品阅读,我推荐了几部名家名著,其中就有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其实,我真正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是在1996年的冬天。那时候,路遥离开我们已整整四年的时间。我读的那本《平凡的世界》,是我的一个大学毕业的学生送给我的一本盗版书(厚厚的合订本)。字很小,也有一些错字。路遥的书能被盗版,在一定意义上说明路遥的书是极为畅销的。当时我就认真仔细地阅读了这本被名家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的《平凡的世界》,尽管是一本盗版书。后来,我再读正版《平凡的世界》时,通过与盗版的进行比较时发现,那本盗版的书应该说还算是讲究的,除了十几处的错别字之外,没有出现像其他的盗版书那样多处出现删除的情况。这,不知道是不是路遥作品影响力之大对盗版者所起到的震慑作用。
应该说,《平凡的世界》里描述的那些屈辱苦难和艰辛的生活,以及那些关于奋斗、坚强、忍耐的精神,正好与我80年代初期的心境和处境产生共鸣。我好像跟小说里的人物一起生活过,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爱恨情仇都那样鲜活的与我的生活交汇融合。盗版的和正版的和在一起,我总共读了四遍;与平凡的世界里平凡的人们一起高兴、一起忧愁,一起流泪,一起欢笑。《平凡的世界》成为我精神世界里负笈独行的《圣经》。
《平凡的世界》之所以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关键在于作品贯注了昂扬的奋斗精神。“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只有选定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 ,咀嚼着作品中这些至理的名言,使人们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在这之前,也就是1983年深秋时节,我在一位好友(现已故去)那里,借到了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的单行本(记不清是人民文学出版社还是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记不清这部13万字的作品被我翻阅了多少遍,也不知多少次为书中的人物刘巧珍和高加林感情纠葛和艰难选择的悲剧而泪流满面;清晰地记住了《人生》开篇引用作家柳青的那句“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最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以及结尾处:“啊,巧珍,多好的娃娃!那心就像金子一样……金子一样啊……”德顺老汉泪水夺眶而出,顿时哽咽得说不下去了。高加林一下子扑倒在德顺爷爷的脚下,两只手紧紧抓着两把黄土,沉痛地呻吟着,喊叫了一声:“我的亲人哪……”每每读到这些,我都会不由自主地被深深触动……
为了创作《人生》,路遥进行了整整三年的构思准备。这一年夏天的一个清晨,不到三十二岁的路遥以顽强的毅力,用二十一个昼夜创作完成了十三万字的中篇小说《人生》。这是一场怎样的文学征战啊!“每天工作十八个小时,分不清白天和夜晚,浑身如同燃起大火,五官溃烂,大小便不畅通,深更半夜在……招待所转圈圈……”这个视文学为生命的人,已经把自己的所有都置之度外。
1983年的冬天,我在对《人生》的痴迷和对路遥的敬仰崇拜中,深深地,深深地爱上了文学,这一爱就是近三十年啊!
因此,准确地说,路遥这两部产生巨大影响意义的作品,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他所塑造的高加林、孙少平等人物形象,给了社会底层特别是正处于奋斗中的青年,以永远的感情共鸣与精神鼓励。
在一九九一年三月九日,《平凡的世界》最终从七百多部长篇小说的激烈角逐中脱颖而出,以榜首位置赢得了全国最高文学奖——茅盾文学奖!说来惭愧,知道这一详细的消息,已经是路遥去世之后的事儿了。
“对生活应该永远抱有热情。对生活无动于衷的人是搞不成艺术创作的。艺术作品都是激情的产物。如果你自己对生活没有热情,怎么能指望你的作品去感染别人?当然,这种热情决不是那种简单的感情冲动。它必须接受成熟的思想和理智的指导。尤其是在过入艺术创造的具体过程中,应该用冷静的方式来处理热烈的感情,就像铁匠的锻造工作一样,得把烧红的铁器在水里蘸那么几下……文学艺术创作这种劳动,要求作家具备多方面的优秀品质。在塑造艺术形象的过程中,同时也塑造自己。艺术创作这种劳动的崇高决不是因为它比其他人所从事的劳动高尚。它和其它任何劳动一样,需要一种实实在在的精神。我们应该具备普通劳动人民的品质,永远也不丧失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感觉,像牛一样,像土地一样的贡献。”
对路遥这段话,是在他去世十年后读到他的那部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后,才得以深刻理解的。
2002年仲夏时节,正逢暑假的我从图书馆里借来了路遥的最后一部作品《早晨从中午开始》,这是迄今为止,我读到的路遥的第三部作品。这部6万字左右的作品,是应《女友》杂志社之约,写就的一部创作随笔,是路遥去世那年(1992)春天完成的,记述了他创作《平凡的世界》的整个过程,虽是一篇随笔,却是我了解路遥当年写作的一扇窗口,期间发生哪些故事,走过了哪些历程,这篇随笔像是记日记一样很形象的记录了下来,艰辛与痛苦,激动与泪水……
特别是那段“ 1988年5月25日下午,在接近通常吃晚饭的那个时分,终于为全书划上了最后一个句号。几乎不是思想的支配,而是不知出于一种什么原因,我从桌前站起来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手中的那支圆珠笔从窗户里扔了出去。我来到卫生间用热水洗了洗脸。几年来,我第一次认真地在镜子里看了看自己。我看见了一张陌生的脸。两鬓竟然有了那么多的白发,整个脸苍老得像个老人,皱纹横七竖八,而且憔悴不堪。我看见自己泪流满面。”,
这段话,读后让我眼含泪水。一部伟大的《平凡的世界》在这样的一种状态下诞生,很是让人揪心,疼惜不已……
持续6年的写作,让40岁的路遥两鬓霜白、满面皱纹、形容枯槁,血脉精气几近榨干。
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凌晨五点,路遥在“爸爸最好……妈妈……最亲……”的轻轻呼唤中离开了这个让他无限爱恋与牵挂的世界!年仅42岁。
http://s1/small/61708c62h9cdc166d0260&690
不少读者曾惋惜地表示,如果路遥不是英年早逝,以他个人的创作态度和功力,我们会看到他更多更好的经典之作……
前几年,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国情研究室受中央电视台 “读书时间”栏目委托,对1978年以来中国公众的读书生活及历史变迁进行的调查研究。并评选出“到现在为止对被访者影响最大的书”,前3位分别是《红楼梦》、《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平凡的世界》排在第6位,在调查公布的前28部作品中,没有其他的“新时期”以来当代小说入选。
路遥去世18年多了,这18年多的时间中,中国社会变化多么大,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人们越来越讲究实际,应该说不会有什么宣传和炒作,愿意为一个逝去的描写过去生活的,似乎已经过去的这样的作家去花费精力了。但是18年间,有许多人,特别是很多年轻人他们仍然在默默地读路遥的书。有一家青年报做了调查,结果发现很多青年人,仍然把《平凡的世界》列为对他们人生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而且呢,这一切都是悄悄发生的。既没有组织,也没有炒作,它似乎又一次证明了一个道理,就是真正的敬意总是起自于默默的阅读。奇怪的就是,为什么路遥作品中那些穿着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衣服,说着那个时代特有语言的人物,却能打动今天的年轻人。要知道社会变化如此之快,一代和另一代之间用不了十年。而且呢,现在青年人非常倾向于在自己同龄人中去寻找那种偶像和兴奋点。
一个外国学者他提到过,他说实际上应当把作家作品的杰出性和持久性划等号。路遥就是这样的作家,和《平凡的世界》永垂不朽!
著名作家陈忠实这样评价路遥:路遥获得了这个世界里数以亿计的普通人的尊敬和崇拜,他沟通了这个世界的人们和地球人类的情感。
一部作品会照亮你的人生,一个人的精神会成为你的信仰,这就是路遥和他的《平凡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