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奉贤砍伤学生)保护学生应从了解凶手心理开始
(2013-03-28 08:58:50)
标签:
上海奉贤
砍伤学生
2死11伤
犯罪心理
校园安全
杂谈
|
分类:
说三道四
|
3月27日下午,上海市奉贤区金汇小学放学时,有一名男子持菜刀砍伤多人,其中有成人和小孩。据上海市奉贤区宣传部消息,这名持刀男子当日下午砍杀一家两口人之后又来到学校门口,此时正值小学放学。目前伤者已送医,嫌犯已被控制。(央视3月27日)
又是小学生,又是伤害案,多少家长的心又一次提到了嗓子眼。此前的多起校园伤害案件,已经得到了多层面的反思,也促进相关政策法规出台:地方政府相继完善校园安全制度;学校升级保卫措施,比如请保安、配备钢叉;家长尽量准时接送孩子,以防不测。但凶手仍是防不胜防。
毋庸置疑,由于凶手并非特定人员,公众和舆论习惯站在保卫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但校园不可能罩上全方位的防护网,只要百密一疏就给了凶手可乘之机。所以,还应该反其道而为之,要了解潜在凶手的想法和可能激化的因素,站在凶手视角想方设法保护孩子。双管齐下的效果会更好。
根据犯罪心理学分析,持刀杀害两人的嫌犯,需要借助凶器建立面对他人时自信心,杀人后早已丧失了求生想法。他只想在被警方抓住之前,用一切手段满足内心的需要:握紧自信的权力、对生活的控制和变态心理的满足。在大街上游走的躯壳里,已经是信奉弱肉强食丛林法则的“野兽”。
小学生由于年龄、力量和社会经验方面的不足,是不折不扣的社会弱势群体。到了校门口的凶手无异于狼入羊群,个体之恶不可避免地用行为表现出来。这样可以让其得到满足感,于是不顾人性连续伤害多人。此举在伤害受害者的同时,也严重伤害了整个社会的心理,副作用不容小觑。
所以,责任部门和民间组织,应平时就对潜在违法犯罪群体和容易激化矛盾群体进行必要心理疏导和群体干预,提前为他们提供对社会无害的发泄渠道。比如在对社会各阶层和群体进行深入心理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社工组织或者心理咨询化解可能激化的群体心理,凡事依靠法律公断。
不是每一个案件都能避免,也不是每一个案件必然发生。通过心理疏导和群体干预,责任部门和社会公众能更好地看清凶手的“心理画像”,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小学生的身心安全。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