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和轰她下台的人都应反思
(2012-11-19 18:05:26)
17日晚,在北京大学剧院上演的昆曲专场“‘南北昆曲名家雅集’”,国宝级大师云集。然而最后却出现了意外插曲:主办方邀请北师大于丹教授做最后总结发言之时,却被观众高呼“下去”,于丹当即尴尬离场。(综合)
此事在微博迅速发酵,意见分成两种:一是认为于丹被轰纯属自找,她虽然讲过昆曲,但并没有真正被公众认可。而且,公众厌倦了她心灵鸡汤式的演讲和解读,认为与传统文化不搭调。二是认为这属于商演,既然主办方邀请了于丹,公众就应该尊重她发言的权利,而不是随意轰她下台。
常看戏曲和相声的人都知道,自古以来就有观众为演员叫倒好的习俗。一旦演员出错或者消极怠工,一声倒好就是观众的现场批评。于丹是被邀请的嘉宾,却遭遇倒好被轰下台,这是因为,公众不喜欢于丹的心灵鸡汤,不喜欢听那些空无一物的华丽语言,不喜欢那宏大概念下的道德说教,公众需要借这个场合表达自己的态度。
但是,于丹本人和作为心灵鸡汤代表的“符号于丹”是不一样的,后者是一个群体的代表。在昆曲的舞台上,于丹被轰下台就是因为公众弄混了这两个“于丹”,因为不喜欢“符号于丹”,就集体嘘声,剥夺了于丹本人的发言权利。此时的公众缺乏对不同意见的宽容之心,成了自己所反对的人。
将一种社会现象的出现,归结于某一个具有代表性人物的言行,这是一种个人主义的解读。心灵鸡汤的出现,是因为我们整个社会群体的需要: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每个人都需要建造一个供自己心灵栖息的小窝。与其认为公众的思想被麻醉是因为于丹的宣讲,倒不如说公众的需要是心灵鸡汤产生的土壤。
轰于丹下台,说明人们的自我反省意识开始觉醒,但如此盲目地将矛头最准了某一个具体的人,则说明我们缺乏从一个更大环境和层次反思的能力和勇气。因为,让于丹个人去承担心灵鸡汤泛滥的责任,而不是去了解发生运行机制,恐怕很难杜绝此类事情的再次发生。别忘了,只有见怪不怪,才能其怪自败。
两个“于丹”,一样遭遇。于丹应该反思,轰她下台的人更应该反思。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