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门应把专业选择权还给学生
(2012-07-29 19:16:07)
据《黔中早报》报道,贵州省将淘汰“社会认同度不高、社会需求量明显下降、毕业生就业率低”的本科专业。为此,贵州省教育厅建立了本科专业预警及退出机制,并且今年已经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艺术设计、汉语言文学等专业列入预警名单,只要连续三次进入该名单就可能停招。
大学本科应该如何设置专业以及停招,是一个让人左右为难的问题,因为很多热门专业过几年也许成冷门了,冷门专业也会变热,更何况即便一直冷门的专业也有存在价值。但是,目前高校当中部分专业设置过于随意却是不争的事实,因此,贵州省教育部门建立本科专业预警机退出机制,是一次梳理专业乱象的尝试。
由教育责任部门主导设立的“社会认同度”“社会需求量”“毕业生就业率”等一系列标准,被用来衡量本科专业是否应该被预警或者停招,其暗藏的意思是,本科专业必须是“有用”的。毫无疑问,大学也应该包容那些一直是冷门专业的“无用之用”,更何况,在设立淘汰机制时,教育部门还应该提前听听学生的意见。
也就是说,学生应该对本科专业拥有发言权,学什么和不学什么不能仅有教育责任部门自己说了算。对本科专业进行梳理和淘汰,其实有更好的办法,比如上海大学,在招生时打破专业设置局限,实行人文社科、经济管理和理工三大类招生,大一期末再选专业。这样,那些受学生欢迎的专业会扩招,不受欢迎的专业则缩减甚至停招。
上海大学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本科专业,其实就是让所有的本科专业在学生面前进行“市场化”竞争。这样,各本科专业的积极性会被激发出来,并能更好地适合学生个人乃至整个社会的需求。既然如此,教育部门为什么不就坡下驴将专业设置与淘汰的选择权还给学生们呢?
但是,让本科专业进行“市场化”竞争,让学生自主决定设置与淘汰哪些本科专业,虽然看上去很美但现实很难,因为这需要建立一种新的教育管理与人才培养的机制,而不是在现有教育语境下缝缝补补。此时,与依靠行政权力对现有的专业进行有限的调整相比,教育责任部门进行教育制度的突破和创新,才更符合民众的期待。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