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网站定位应形成既定共识
(2011-11-28 22:22:52)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说三道四 |
说起政府网站,以前的PS新闻图片与市长信箱批“已阅“等行径已经OUT了。近日,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的政府信息公开网页面竟然是用图片拼接成的,你怎么点都打不开。而江西龙虎山政府网上,自从今年9月开始就开始出现粗暴留言回复,而直到11月27日当地才发布声明称网站遭遇黑客入侵。(综合)
PS新闻图片、“已阅”、假页面、粗暴回复等行为,这是连商业网站都不敢触碰的底线,可是却屡屡出现在政府部门的网站上,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责任部门的责任心可真不敢恭维。事发之后,公众质疑之强烈可以理解,因为责任部门连应付一下公众都懒得应付了。
公众舆论直指这些被找出错误的政府网站,除了对其出低级错误不满之外,还把它们当成了一个发泄口——全国成千上万的政府网站,花了那么多纳税人的钱,为观众带来什么了?连基本的信息发布都少之又少。公众长期以来对政府网站的不满,只要找到突破口就会爆发。而且,只要这种情绪得不到纾解,公众就会持续不断地找政府网站的错误。
为什么政府网站会出现这种困境?因为公众与政府责任部门对政府网站的定位不一样。公众将政府网站视为责任部门的一部分,并希冀其成为门槛比较低的沟通参与渠道,供公众表达自己的社会意见。但责任部门却谨慎地将政府网站功能局限为信息发布的平台,还经常不更新。公众的积极需求与政府部门的保守这对矛盾不解决,困境就不会消失。
公众与责任部门对政府网站在定位上的歧见,需要破解。而这种歧见,是现实中公众参与渠道日趋狭窄在信息技术层面的映射。也就是说,现在当务之急是公众与责任部门应当就政府网站的行为形成共识(可以参考《信息公开条例》),将其定位为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延伸。只有在此基础上,公众的合力才能真正拓宽网上的与现实中的沟通参与渠道。
公众找茬政府网站,应当得到责任部门的积极回应,否则,只要公众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会按下葫芦起了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