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三者”打假制度应当提上日程

(2011-11-24 01:41:43)
标签:

杂谈

分类: 说三道四

11月22日晚间,科普作家方舟子在微博上对创新工场CEO李开复在卡内基梅隆大学担任副教授的经历提出质疑。方舟子表示,李开复在自传中称自己是“卡内基梅隆里最年轻的副教授”,但那段时间简历上显示的身份对应的却是“博士后”而非副教授。李开复随后逐条回应,表示否认。(综合)

 

李开复的简历被方舟子“找茬”了:李开复在自传中称自己是“副教授”,而方舟子认为他当时只是“博士后”,不是“副教授”。方舟子在微博中提出质疑之后,李开复迅速进行了回应,他提供大学官网资料、博导教授邮件和副校长的说法来证明自己是冤枉的。公众通过两人争论可以知晓,李开复当时确实不是“博士后”,但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副教授”,而是“助理教授”。

 

两人在微博中你攻我守,方舟子提出质疑,李开复拿出事实证据来证明自己没错,算得上是君子之争了。而在两人质疑与回应的过程当中,在网络上围观的公众也可以通过他们各自提供的事实与说法,进行自己的判断。但尽管这次方舟子“找茬”李开复的过程很和谐,但这更像是孤例。此前,方舟子“找茬”肖传国、唐骏等人时,不但激起强烈反击,而且还在家门口遭到袭击。

 

方舟子在“找茬”时,大多采用个体对个体的形式。这种孤胆英雄式的义举看上去很美,但也有不少缺陷。学术打假牵涉公共利益,个体参与的后果却要由自己承担,甚至打假者与被打者结成私仇。此外,个体也只能揭露对方的问题,由于权威性不够,很难对问题的性质与真假做出判断。甚至当学术打假者“假打”时,也会因此缺少制约。故此,个体针对个体的学术打假大多沦为互相攻击的乱象。

 

尽管个体的努力值得表扬,但只有公众积极参与的学术打假才能真正推动社会的进步。现在,由于学术打假的渠道太少,以至于方舟子“找茬”唐骏、肖传国等人时,缺少足够的援手,而公众也只能干巴巴地围观。责任部门是否可以开启参与标准低一些的学术打假渠道,并成立独立的第三方专业组织,广泛收集公众的线索进行梳理分析与调查判断,最后给公众一个客观公正的真相。

 

对于学术打假,个体努力应鼓励,而形成合力的制度也应提上日程。基于目前恶劣的学术环境,一个独立的“第三者”值得期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