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孝子工程”是在拿人做试验
(2011-10-31 16:53:37)
标签:
孝子工程慈孝委员会杂谈 |
分类: 说三道四 |
每天都有令人错愕的新闻,10月30日的当属“百万孝子工程”。当日,中国伦理学会慈孝文化专业委员会开展的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在北京启动。这个工程号称要在5年时间内培养一百万名孝子,并且让他们为全国亿万孩子树立道德榜样。你还别笑,该组织的服务还不错,号称“百日培养,三年跟踪,长期帮助”。(央广)
5年时间培养百万名孝子,这个宏大的工程引起了公众的热议,但公众似乎更乐意解构其严肃性,将它当成一个笑话看待。说实话,“百万孝子工程”确实有值得质疑的地方,比如其追踪调查所称的孝与学习成绩的关系是否真的构成因果关系,比如其工程是否考量到整体社会氛围对个人的影响等。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该委员会为公众描述了一个宏大目标,但公众却质疑其无法脚踏实地。
这个中国伦理学会慈孝文化专业委员会,如果没有推出令众人错愕的“百万孝子工程”,又有谁会知道它的存在?原谅我的孤陋寡闻,我不知道。像慈孝文化专业委员会这样存在着的却似乎又不存在的组织,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个呢?也不知道。正因为它们的存在鲜为人知,可它们做的很多项目却直接关系和介入公众的个人生活,这种行径值得公众担忧,因为看起来可笑的背后,是公众面临着权益丧失的可能。
像慈孝文化专业委员会这样挂靠在某一个部门名下的委员会和项目,梳理一下就会发现,多如牛毛。它们为什么会存在,公众一时搞不清楚。但有一点可以确定,这类组织过多,必然会抢夺正常的社会资源。这直接降低官方组织的效率,挤占民间组织的资源,公众本应得到的救助和服务也就无形中被稀释了。所以,慈孝文化专业委员会这样的组织该合并同类项的合并同类项,应当取缔的就取缔,留它作甚?
但更可怕的并不是这类组织的数量,而是它们的行为:它们打着权威的旗号,告诉公众自己要做什么,并呼吁公众参与,其本质是在妄图把公众当成试验品。也就是说,抛开隐藏其后的经济利益等因素,“百万孝子工程”的实质就是一个“思想试验”。 假设一下,这个“试验”5年后没有百分百成功,失败的责任慈孝专业委员会能承担的了吗?而最后的苦果,孩子本人、家长、社会却只能被迫吞咽下去。
我们可以善意地推测,类似慈孝专业委员会等组织的行为是因为定位不准确,但一个研究机构不应该将一家之言应用于公众的社会生活。很遗憾,“百万孝子工程”是一个现实缩影,其隐喻的是官方组织、民间组织等对公众生活、思想文化等各层面的指导。这种指导,无论打着多么美好或者无可辩驳的旗号,其本质就是量化生产公众的思想。您想想,怎么可能有思想和行为千篇一律的孝子呢,因此,“百万孝子工程”必将成为笑谈。
但为什么公众用常识就能看透的本质,类似慈孝专业委员会的组织却还假装在摸着石头过河,其中场景,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