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小悦悦事件 舆论应找到真正公敌
(2011-10-24 01:40:55)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说三道四 |
小悦悦不幸离开了人世,惟愿天堂里再没有车来车往。但是,小悦悦事件所留给我们的伤痛远没有消失,在广州,就有上万市民悼念小悦悦,并参与“拒绝冷漠 唤醒真爱”为主题的活动。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媒体也一直在用“冷漠”这个词来谴责18名路人和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综合新闻报道)
小悦悦事件让舆论有了难得的一致,论者或批评18路人的自私自利,或批评社会氛围的麻木不仁,或批评人们对同类的麻木不仁,甚至批评城市生活所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疏离——所有这些论调都指向了一个词“冷漠“。也就是说,在小悦悦事件中,公众一直在批判和反思个体与社会两个层面的”冷漠“,并希望通过组织像”拒绝冷漠
唤醒真爱”这样的活动来挽救社会。
公众利用各种载体呼吁用爱心来对抗冷漠,这无可厚非。但小悦悦事件还没有结束,如果现在就下定论,似乎为时过早。因为虽然检察机关已经批捕肇事司机,但其承担多少责任还没最终结果;小悦悦父母是否承担责任、承担多大责任也是一个未知数;18路人见死不救是否也有责任要承担呢,在没有进行挨个调查之前,似乎也不好说。这时候,舆论似乎审慎克制更妥当,而非专打“冷漠”这个靶子。
尽管舆论直指小悦悦事件中公众冷漠的罪恶,尤其是苛责18名路人。但是随后各地媒体批判社会冷漠的热度以及报道的热心助人的案例,比如20多名农民工抬车救人的事情,以及此次广州组织“拒绝冷漠
唤醒真爱”活动得到了上万人的积极参与,这一切似乎又说明,我们这个社会,根本没有舆论想象得那么冷漠,反而是充满爱心的。那么,公众到底是冷漠的还是有爱心的呢?
在对公众进行道德与人性批判的时候,舆论也应该从社会层面寻找原因并且给出答案,否则在为小悦悦义愤填膺之后,并不能阻止此类事件的继续发生。小悦悦遭到碾轧,18路人的行为除了所谓的冷漠,其实也符合正常的社会心理——在紧急事件中,如果有多人在场,很少会有人帮忙,因为大家都认为别人会去帮忙,自己不帮责任也不会有多少。直到事态失控,才会有人站出来,就像陈阿婆。
小悦悦事件中,舆论真正的公敌其实就是这种社会心理。媒体应该做的也是如果利用现有的知识来告诉遭遇紧急情况的人如何求救才有效,告诉路过的人如何去剔除这种心理去帮助遇到紧急情况的求助者。是的,小悦悦事件是一个可耻的现象,也是一个奇怪的现象,但越是群情激愤的时候,舆论也应该保持冷静,千万别只逞一时之快,否则既误导了公众,又于事无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