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真是××的墓志铭吗?
(2011-09-29 16:33:06)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说三道四 |
最近网络上流行着一句话,老子是儿子的通行证,儿子是老子的墓志铭。此话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它很契合公众眼中的社会现状——在网络上有出格行为的男男女女,比如郭美美尤美美李天一等,无论是炫富还是斗殴,背后总有一个很有实力的靠山来收拾烂摊子。南通海安城管局局长夫人替丈夫外出参观考察的事情,也符合这个逻辑——妻子的“考察”为丈夫惹来祸端,当地行业协会和城管局办公室出来擦屁股。
在公众冷嘲热讽之后,牵涉城管局局长夫人“考察”一事的物业行业协会和城管局办公室主任都出来回应,称其是自掏腰包。公众半信半疑,城管、局长、夫人、旅游,这么多关键词组织在一起,竟然是这么简单和平铺直叙的真相?网民则用自己的猜测来填补信息的不足,比如其费用会不会公款报销,比如为什么让其夫人参加“考察”等等,甚至涉及到当事人的私生活。
从郭美美开始,公众遇到此类事件时,已经有了一个固定的质疑模式:对第三方穷追猛打,逼迫他的后台或者背景走到前台跟公众过招。通过郭美美、庞美美、尤美美等事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脉络。尤其是郭美美事件,公众的质疑迫使红十字会账目公开,强化了公众的这个感觉。但似乎都忘了,红十字会公开账目是社会进步、网络技术以及公众监督都充分发展的结果,郭美美不过碰巧是那根压垮骆驼的稻草。
不得不承认,现实情况下公众对公权力监督的正常渠道不畅通,才逼着公众去找别的办法。但如果公众太过热衷于通过看起来很有效的模式来替代正常的监督,虽然会歪打正着,但会扭曲公众和公权力之间的关系。而且正常的监督渠道长期不用,必然会越来越不畅通。城管局局长夫人“代夫考察”一事,如果怀疑局长在这件事情上上下其手,OK,那就直接通过人大代表质询或者去纪委举报。如果你没试过,请别说不管用。
“××是××的通行证、××是××的墓志铭”,长此以往,公众在观察和思考社会现象时,就会固化自己的思维,对社会形成刻板的成见。这样不但对公众自身发展无益,在促进社会进步方面也很难说有多大作用。回到城管局局长夫人“代夫考察”一事,对方表态欢迎监督,公众与其在网上进行集体狂欢式的猜测,还不如想想自己怎么样才能去监督。通过正常的渠道去探究真相,远比在网络上猜测真相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