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出台了《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等一系列技术指南,还包括儿童溺水等。但引起关注的是老年人跌倒,网友们在回应中纷纷引用南京彭宇案、天津许云鹤案等,以此证明卫生部是狗拿耗子,想将一个社会道德问题转化为技术问题。不得不说,网友们太着急了。
现在许云鹤案还没有结束,彭宇案也被翻出来算旧账,卫生部此时发布一系列指南,尤其是涉及老年人跌倒,可谓撞到枪口上了,于是一个技术指南变成了当日最热的新闻。按一贯的判断标准,这只是一个很小的新闻。其实公众依据常识就可以分辨出,卫生部出台的《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和平时扶不扶跌倒的老年人完全是两码事。
为什么公众揣着明白装糊涂,借此抨击卫生部呢?其实是公众借此机会发表一下自己对社会道德沦丧的情绪。抛开扶不扶老年人和怎么扶来年人的问题,包括很多论者在内,公众此时的思维方式更值得探讨一下。由于都含有“老年人跌倒”的关键词,公众就将卫生部的指南当成靶子,发泄对道德问题的怒火——尽管二者风马牛不相及。
公众此时其实犯了一个逻辑错误,那就是自己先设定靶子,然后尽情开火——把卫生部的指南当成为道德沦丧辩护的靶子进行批评。虽然公众的情绪发泄也有现实生活的隐喻,但是拿卫生部的指南当靶子,是驴唇不对马嘴。对这么一个虚无的靶子开火,并不会对扶不扶老年人的道德问题有哪怕一丁点儿的帮助,反而让技术指南污名化。
公众如此急于找靶子,说明公众对于目前的社会道德问题十分关注,但在现实中很难得到责任部门的回应和支持,舆论屡次聚焦扶不扶跌倒的老年人只是公众关注的一个突破口。如果想化解公众明知故犯的逻辑错误,如果想挽救社会道德和自己的公信力,责任部门不妨先行先试之后再带动公众一起参与。
回到《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本身,如果真的从头到尾看一遍,对更好地照顾自己家的老人很有帮助,里面有很多技术细节,比如在厕所等地安扶手等,值得一试。最后再说一句,技术是技术,道德是道德,哪怕后者再不堪,也不要拿技术说事儿,因为关键时刻,前者可以救命——无论是他救还是自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