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漯河市召陵镇农户为奶牛设灵棚开追悼会,随后在一座罗汉林立的庙宇内,举办了“给奶牛做法事,告慰在天之灵”仪式。有网友发帖称为奶牛开追悼会是因为召陵镇政府截留扶持资金,致奶牛被饿死。该镇政府一负责人表示:有关部门正在调查此事。(6日大河报)
为了维权,农户为奶牛开追悼会并做法事,如此做法果然引起强烈反响,当地镇政府也迅速出来解释。像这种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维权方式,随着网络信息的发达是越来越多,比如有人给政府机关送锦旗,上写着“行政不作为奖”,比如部门信息不公开,有人给他们送鸭梨,以示给他们施加压力……
这些维权方式之所以经常被人采用,原因有二:一是政府机关正常的维权渠道不畅通,公众个人的真实意愿很难得到充分表达,更别说诉求了;二是出人意料的维权方式能够很快吸引眼球,借助网络技术,会在一定范围内形成围观之势,而公众的围观可以给政府机关施加压力。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如此维权不但有效果,应该还很不错。
说到底,公众利用别出心裁的形式维权是一种进步。这意味着公众意识到,要想让自己的诉求得到重视,就要借助其他公众的力量,所以他们利用越来越有创意的形式把自己的诉求转变成公共事件。如此一来,公众可以借助个体维权渠道对政府机关形成制衡,形成公共事件后要求其对公众回应,个体的事件也因此得到解决。就像新闻中召陵镇政府一负责人表示:“这是一场策划和闹剧,目的是想让更多人关注,把事情搞大!”
但公众应该看到,再有创意的维权形式,所能解决的也不过是一个个的个体事件。而且一旦维权形式吸引的注意力远远大于维权内容本身,它会传达一种错觉,会让政府机关和公众认为如果不是维权形式事情就不会闹这么大,反而消解了维权内容的严肃性。也就是说,它会瓦解公众作为一个整体维权的力量。如此一来,每一起成功和不成功的维权事件都将是个案。
公众维权不能零敲碎打,不能只靠形式,而应该形成合力,促进制度建设,拓宽维权渠道。在新形势下,政府机关如何因应公众诉求,比如花样百出的维权方式等,应该提上日程。农户为奶牛开追悼会并做法事,传达出来的是维权老问题,但同时也露出政府和公众等形成维权新共识的契机,抓不抓得住,考验的不光是政府机关,还有公众自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