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在微博称,在“7•23”事故中遇难的意大利籍旅客茜茜家属获赔三千万欧元(约2.7亿人民币)。尽管消息真假还有待求证,但这并不妨碍网民一片哗然的声音。20日晚间,铁道部专门就此消息辟谣,称此消息纯属谣言(《新京报》21报道)。
网传意大利籍旅客茜茜家属获赔三千万欧元之后,铁道部能够针对网络上流传的消息专门出来辟谣,算是一种进步了。网民抛出自己无法核实的消息,为的是让公众(特别是网民)帮助自己求证真相,尤其是希望得到铁道部等官方部门进行回应说明。而铁道部作为此消息的利害关系人也及时进行了辟谣,因为如果不回应,这个消息必将引起舆论和民意的强烈反弹,尤其是在公众潜意识认为赔付标准有可能内外不一的焦虑语境之下。
不过,就舆论的反应来看,铁道部惜字如金的辟谣并没有彻底打消公众的疑虑。其原因在于,铁道部只是说公众求证的消息是假的,可公众在抛出这个消息之时,舆论目的已经发生了变化,公众是期待铁道部拿出翔实的数据来证明“7•23”事故中遇难乘客的赔付标准都一样。公众此时需要的是利用铁道部发布的数据来自己作出判断,而不是铁道部说“外籍旅客与中国籍遇难旅客实行同一赔偿救助标准”。一旦公众无法自己作出判断,那么谣言和辟谣会在一起流传而真假难辨。
为什么信谣总在辟谣后?其实说来简单,因为公众参与的程度不同。公众参与有三个层面:假参与、表面参与、深度参与。铁道部自己掌握基本事实和数据不公开,只对公众宣读自己的判断,试图说服公众相信并接受他们的结论,但即便你说的都是掏心窝子的真话,那这也是一种假参与。而网友发出流言让公众帮助求证,公众需要自己接触这则流言,并利用自己的各种技能在网络和现实中找寻证实或者证伪的蛛丝马迹,这种参与至少是表面参与,甚至部分人可以达到深度参与。依照常识,公众自然更倾向于相信自己通过求证作出的判断,哪怕是谬误的。
也就是说,公众对铁道部等政府责任部门的不信任感,其实和公众能够参与的程度有关系。网民作为公众当中能发出声音的一股力量,确实不容小觑,他们自发或被动地为公众舆论呐喊,在现代社会当中,理应得到政府回应——用事实说话的回应。一旦政府部门被动地回应,不肯让公众真正参与,那么,政府部门和公众之间必将割裂。政府部门的权威将会大大折扣,其行政效率也必将降低。亡羊补牢,除了公众的理性期待,现在靠的是政府责任部门的担当,套用网上流传的一句话,全国人民都上桥了,政府部门还假装在摸着石头过河?
谣言并不能总止于智者,因为智者也需要利用事实和数据进行判断。如果公众无法参与,那么也就在没有智者可言了。而没有智者的社会,谣言必将先于真相让公众信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