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被上楼 政策需调整
(2010-11-02 18:14:55)
标签:
地方政府宅基地政策城镇建设用地增减杂谈 |
分类: 说三道四 |
一场让农民上楼的行动,正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进行。各地将农民的宅基地复垦,用增加的耕地,换取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他们共同的政策依据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指出,和平时期大规模的村庄撤并运动“古今中外,史无前例”。(新京报)
怪事年年有,多个省市强行撤村圈地的时候,农民要被迫住楼房。如果不愿意住,甚至也会出现和城市中类似的暴力拆迁甚至胁迫、殴打等。从表面上看是农村的传统生活方式会因为住楼房而迅速发生改变,农民难以适应。更深一层说则是,在宅基地复耕与城乡土地置换当中,农民的合法利益很难得到保证。
为什么国土部出台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最终导致了农民遭殃、地方政府发财的尴尬境地呢?其实根源还在于这项政策本身,因为它有漏洞!这项政策可以概括如下:撤村上楼——出现更多的宅基地——按照政策复垦——多余的用来置换城市建设用地——地方政府获得土地收入——返还农村和农民。其中每一个环节,地方政府都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干预,如果地方政府从中伸手拿走本应该属于农民的利益,还真没办法制约。
更重要的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这项政策本身就是“零和政策”。博弈论中的零和概念是说,拿走这一方的多少,另一方则增加多少,总量不变。这项政策也可以通俗地说成,从农村拿走土地,向城市转移,从农村拿走多少,城市建设用地就增加多少,而城乡建设用地总量没变。而政策所表述的返还农村和农民收益,看起来更像是一种善后工作。政策本身并没有一个更合法合情合理的答案。
这项政策直指农民的宅基地,却站在地方政府的立场,似乎没有让农民群体出来表达自己的意见以及合理的利益诉求。也就是说,现有的政策,地方政府执行出现偏差,政策制定者(国土部)和有关专家一经发现其漏洞,并大声疾呼,反而深受其害的农民却不出来发言。奇哉怪哉!作为宅基地使用者的农民,自然是这项政策的利益相关人,政策在制定的时候是否听取了他们的想法,或者在修补漏洞的时候能否听取他们的具有建设性的设想?
简单地修补政策漏洞并不能真正堵住地方政府执行的偏差,尤其是有利可图的时候。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没有问题,更主要的是要让它的每一个操作过程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政策本身不能违背宪法、土地法、物权法的相关规定,农民也可以根据这些法律对地方政府的“被上楼”说不。这样才能真正制约地方政府面对土地利益时的冲动,让他们不敢对农民的安身立命之所强拆,不敢让我们的故乡变成他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