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起,西安计划用10年时间初步建成国际化大都市。西安市文明办、市社科院近日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市民人文素养培育对策研究》,对市民素质提出了基本标准,例如到2015年,一半市民能认500个繁体汉字和会说900句英语。(华商报6月22日报道)
西安要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经过西安市文明办、市社科院的专家走访调查,发现市民素质不高影响了西安这座城市提升自身水平,于是就对市民素质提出了基本的标准,如认识繁体字和学习英语,甚至要诵读唐诗宋词和歌德、普希金。为了保证市民素质的提高,随地吐痰罚50元,闯红灯罚100元,外来人口到社区学校免费学礼仪,八成市民能用英语介绍景点,乱丢垃圾要罚50元,1/3户外广告要反映西安等。
西安未来会发展成国际化大都市,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如何发展成国际化大都市却是值得商榷的。此次西安责任部门发布的“对策”,通过市民学英语读唐诗宋词的方式,只要稍微有常识的人就会觉得可笑。因为专家们提出的看似能够贯彻实行的政策,在生活中基本上不具有现实操作性,比如5年内半数市民会说900句英语,是哪半数,谁来培训,培训资金谁出,培训完了如何量化是不是900句?更遑论其他。
如果上面这些真的全都实现了,那么西安就是国际化大都市了?显然,对这个结论很多人会心生疑虑。因为,城市,即使是国际化大都市,也是市民的城市,市民素质和城市的整体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主政者不思考如何一步一步发展经营一个城市,而将城市不能跨越式发展的原因归咎于市民素质过低,并强加给市民通过学习英语等形式提高素质的义务,这是公权对个人权利赤裸裸的侵犯。缺乏对私权的尊重,能引来国际人才等金凤凰吗?
西安要发展成国际化大都市,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滑天下之大稽的对策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如果我们撕开“国际化大都市”口号的画皮,就会发现其背后隐藏着也不过是赤裸裸的两个字——政绩。主政者喊着要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口号,实行的政策却是以如何迅速提高自己的任内政绩为考量的,其背后的逻辑和大拆大建以换取GDP增长没有任何不同。尤其是“对策”有5年和10年之分,和地方官方任期吊诡相映。
主政一方者追求政绩不可怕,可怕的是为了自己的政绩提出不切实际的口号,并很认真地去折腾市民。要想根本解决这个问题,自然是从制度层面修改和调整现有的地方官员考核制度,引入科学发展等,而不是唯GDP以及由此变形出的各种政绩观。其实对于旧有的政绩观,各阶层已经有了很高的警惕之心,并在现实生活中想办法解决。但这个时候,纷纷换了新包装陈旧政绩观,他们才最迷惑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