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校园暴力疏还是堵?

(2009-12-11 10:30:59)
标签:

杂谈

12月4日,赞皇一名初二学生死于学校食堂,嫌疑人是其同年级同学和一名校外人员。12月3日,灵寿一学校校内发生一起打架斗殴事件,造成一死二伤。而11月30日18时许,栾城县一中学初三男生被同学刺死在校内厕所。(河北青年报12月10日报道)

一周之内,三起校园暴力,三条鲜活的生命化为纸面上冷冰冷的数字,这背后还有那些因为校园暴力受害而痛不欲生的家庭。每一个校园案件都有其特殊情况,但是其背后的共性则是由于学生自己、家长、学校教育、社会影响等多方面中至少某一环节的缺失。事后除了对加害者的追责,这些和青春期少年相关的部分是不是也应该反思一下。

反思是为了更好地预防诸如此类校园暴力的再次发生。所有事发学校过后都采用了加强管理的办法,这些措施会在短时期内看起来很有效。但这种对校园暴力围追堵截的管理方式只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治不了根。要想,长期有效地应对青少年校园暴力,窃以为,宜疏不宜堵,将校园暴力发生之前积聚的负面因素释放掉才是好办法。

其中之一是,学校和家长应该给孩子一个值得信赖的并且能畅通有效的沟通渠道。只有沟通,才能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动态,才能对他们心理可能发展的方向做出预判。一旦出现不好的趋势,也能够做到提前预防。比如一些学校聘请职业心理老师就是很好的办法,他们会就青春期遇到的问题进行定期心理疏导,告诉他们应该怎么样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事物。此外家长也应该对孩子多加关爱,要能听进孩子的想法并帮他分析对错。

另外尤其重要的是,应该给青少年一个能够发泄其负面情绪的渠道。心理疏导和家长关爱能够疏导青少年心里的负面情绪,但是,由于在学校以及社会上受到的影响并非都是积极向上的,而这些负面情绪慢慢积累起来,会影响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学校和家长以及社会应该帮助他们将这些负面情绪发泄出来,比如通过发泄屋、蹦极、甚至旅游以及高强度的运动等。而这,也有助于青少年逐渐参与社会生活。

面对校园暴力,如果只是通过高压管理式的“堵”,而不采用干预治疗式的“疏”,恐怕最后很难控制校园暴力,因为,按下葫芦就会起了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