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言语实践体验”教学法
(2010-11-15 17:16:15)
标签:
我的教学法教育 |
小学语文“言语实践体验”教学法
天津市和平区岳阳道小学 李际萌
一、 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新课程标准把“联系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作为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写进前言中,把“拓展语文学习空间,加强语文实践活动”作为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之一加以强调,同时把语文实践活动列入了教学内容和要求。提出“要在语文教学中充满富有个性和积极思维的语文学习活动”。显然,作为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的课堂教学也要加强学生自主、有效的实践活动。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要把学习语言文学与听说读写密切联系起来,引领学生走出课堂教学的时空,走向无限丰富的生活世界,将课堂教学的有限与无限辩证统一。这有利于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汉语言是有温度的,学生体验其丰富情感的过程也是受到良好熏陶的过程。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所改变,但是还远远不能符合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审视课堂教学,其中还有很多无效的因素,阻碍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教师层面——课堂教学中不能给予学生对知识、技能、情感的体验,从时间、空间上均没有给予保证,不能形成真正的实践体验。同时也出现把自主变成自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时间还给学生,表面上自主实质上变为自流。教师没有找准自己的角色、地位、作用,教学中缺乏指导与合作,缺乏对自己教学的反思研究,甚至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厌倦,只抓结果,不重视过程。没有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总结、辅导。
在学生层面——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训练,学习缺乏主动性,过重的学习负担及以教师为中心的倾向造成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厌学。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更没有独立个性的学习方法。不善于独立思考,接受思维训练不全面。学生或承受着过重的学习负担,或轻松有余,学习的内容没掌握。
为此,我在长期的教学探索中提出了小学语文“言语实践体验”教学法。该教学法是指在教师适时巧妙的引导下,小学生运用已有语文知识经验,通过自主积极的听说读写实践,去发展和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经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活动,作为实践的一种形式,有它独具的特质,教学中实践活动的客体是语言文字和各种信息。
需要指出的是,有的老师认为只要对小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就是实践活动。实际上学生在实践中是否处于活动主体的地位?实践活动的形式是否具有吸引力?实践活动是否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语文知识经验融会在一起?那种老师发起学生附和,活动形态单一的活动应该摒弃,提倡让学生自行发起、主动参与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还有人以为强调实践性就等于让学生做社会调查,到校外查资料搞活动。其实,实践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不是简单的空间概念。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学会学习,获得信息时代所需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体验是个人对外部材料进行感知与同化的一种精神及情感过程。体验不是简单的感觉,而是一种行为及对这一行为的解释性意识,是一种与当时的时间空间相联系的精神过程。
二、操作步骤和策略
小学语文言语实践体验式教学法的优势在于,为学习者及时提供一个运用语言的空间,使语言学习者成功地进入活生生的语言表达和思想交流之中。语言的运用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教师应充分抓住这一点,把语言体验与语言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操作上应体现出,以情境体验为手段,以再现体验为背景,以语言训练为主线,以心智发展为核心,以内化和创造为目标。其基本操作环节是:情境体验——寻点质疑——语言训练——实践拓展。下边以小学语文《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为例,将主要操作环节和操作策略作一说明:
1. 情境体验——以再现体验为背景
上课伊始,我让学生汇报查找到的关于圆明园的资料创设情境,
借助资料帮助学生想象圆明园的美,学生边听边产生无限美好的遐想,随着老师指出“这一建筑景观已不复存在,其精美与壮观只能通过语言文字去感受”。学生在对圆明园的美轮美奂的沉醉中,瞬间感受其毁灭,在情感上形成鲜明对比,内心的爱与恨交缠在一起,和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一下子进入作者描绘的意境中。当然这一环节,教师还通过播放录像、乐曲,出示图片,语言描述等方法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境引情,以疑创情,以思入情,使学生在境中生情,情中产境的情境交融和心境中学习。体验所涉及的感官愈多,就愈容易成功,愈令人难忘。通过再现课文描绘的情景,学生宛如置身于语言描绘的真实环境之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而且学生自然而然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和表达情感的言语需求,对语言的感受和理解便会更深。
2. 寻点质疑——以心智发展为核心
细读文本,会发现这篇文章有很多可以挖掘的教学亮点。一节课
四十分钟,短暂的时间要引导学生体会感悟最重要的语文内容,就要大胆做减法,砍掉不属于你自己解读的内容,就美了。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把握全文,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句,帮助学生理清学路,尽快进入有效学习中。围绕“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这一主线,引导学生质疑,充分体会和感悟什么是瑰宝与精华,又怎样化为一片灰烬。整节课沿着体会美和珍贵的主线,升华到对“毁灭”的恨,形成一个整体。通过亲身体验,探索学习,充分唤起学生的“求知热情”,使学生在“求知热情”和“求知信仰”的支持下“主动地质疑”,促成知识内化,激发想象力、创造力。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因此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从而发展学生全面素质,特别是探究思维品质。
3. 语言训练——以语言训练为主线
通过圈画侵略者强盗行径的动词,比较、朗读几种方式引导学生
品味深深烙在自己脑海里的词句,不仅品味文本语言的精妙,培养语感而且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学生读书思考的方法。注重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反复诵读,通过默读、散读、指名读、男女声对读、师生合作读、齐读、配乐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背诵,进行个性化朗读的训练,既能帮助学生利用文本积累语言,而且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以此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师出示课件提示学生当堂背诵,意在提高教学效率。大量的语言实践有助于建立初步的预感,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既包含了实践的量,又包含了实践的质。在教学的各环节,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 实践拓展——以内化和创造为目标
语文课是文化的积淀,课上所获要围绕教材,以其为例,学生从语言文字的品味到思想情感的激发,就达到了内心的震撼,就成功了。在教学预设中让学生想象漫游在园中的感受,把看到废墟后内心的千言万语化作句子倾吐出来,这样将本文的语言转化为学生会运用的语言,同时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进行想象的训练,实现思维的延伸与交融,便于学生扎实运用语言,升华情感。
真正的知识学习,需经过个人亲自探索、实验、研究,用自己的
眼光重新打量知识,学生以此种方式获得的知识,是有生命的“活”的知识,创设学习过程活动化的学习场景,让学生在读读、诵诵、想想、做做、演演、练练、唱唱等活动中学习语言,将课文中的言语表达形式理解内化,教师竭尽全力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和诠释才能的空间,提高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言语进行表达的能力。
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教学预设中让学生想象漫游在园中的感受,把看到废墟后内心的千言万语化作句子倾吐出来,这样将本文的语言转化为学生会运用的语言,同时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进行想象的训练,实现思维的延伸与交融便于学生扎实运用语言,升华情感。著名特级教师侯秉琛先生评价我的教学特色是:“生本意识强,先学后导,顺学而教;语文意识强,注重感悟语言的魅力;语文基本功强,范读声情并茂,板书纯熟端正”。
我执教的课曾在天津市“双优课”评比中获得了一等奖。在学校的语文小组中带领教师伙伴共同尝试“言语实践体验式”教学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小组成员分别在市、区级各类教学比赛中获奖,日前,李悦欣、王媛老师均获得天津市第七届“双优课”市级赛决赛权。今年6月,我的教学法刊登在《天津教育报》名师创名法专栏。
附录:
小学语文《圆明园的毁灭》
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圆明园的昔日辉煌以及圆明园的毁灭过程,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背第三自然段。
3、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语言的精美,感悟词句所表达的作者爱圆明园与恨侵略者的情感。
教学的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想象圆明园当年的样子,了解它毁灭的过程。
教学难点: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语言的精美,感悟词句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圆明园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教师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初识了一座著名的古代园林建筑,还记得它吧!【板书:圆明园】
2.课后不少同学搜集了关于它的资料,能提炼出一句话描述圆明园吗?
3.可惜,昔日的圆明园已不复存在,【板书:的毁灭】 其精美壮观只能通过语言文字去品味、感受。带着内心的感受读课题。
二、复习质疑
1、上节课已初读了课文,回忆课文讲了哪几部分内容?
2、怎样的圆明园,又是如何毁灭的?找出结尾处的一句话读读。
【出示句子】:“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读了这句话,你心中产生哪些问题?
3.就从这些问题入手读进去吧!老师建议大家还要通过朗读,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三、学习“布局”一段
1.先来看看这座万园之园的布局。自己放声读第二自然段,看看关于它的布局你知道了什么?
2.课文描述圆明园布局的哪个词,哪句话深深烙在你的脑海。
3. 理解“众星拱月”。“星”指什么?“月”指什么?怎么个“拱”?能不能用课文的语句来解释。
4.小结:圆明园如此独特的布局,带着想象再读体会。
四、学习“景观”一段
1.鸟瞰了圆明园的独特布局,让我们随着作者描述一起漫步园中,欣赏众多的景观吧!
2.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写景物的文章,还记得是怎么学的吗?那作者向我们介绍圆明园景观的这部分我们该怎么学呢?
(找景物、抓特点)
3.默读课文,把景观名称画下来,景观特点括起来。
4.学生汇报自己学懂的内容。
(相互补充,引导学生找齐景观名称及其特点)
5.其实园内仅能说得上来的景点就有一百余处,课文仅列举了最有代表性的几处,这些各具特色的景观如何写才能连缀在一起?把这些词语圈画下来。
6.读了这部分,课文描述圆明园景观的哪个词,哪句话深深烙在你的脑海里?
重点引导学生品读以下句子: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
园中有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风景名胜建造的,如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锋夕照,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等。还有许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 |
①
②
③
7.可见,圆明园集中国园林之大成,不仅如此,还吸收了国外园林的精粹。这么多景观:雄伟的也有,小巧的也有;仿造的也有,创造的也有;人间的也有,仙境的也有;民族的也有,西洋的也有。这样对应着写,就显示出包罗万象,什么都有了。
8.我们也想象一下有多美,如果圆明园没有毁灭,漫游这样的园林会有怎样的感受?课文中是怎样形容的呢?(指名读)
9.好一座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配乐朗读
10.这段文字这么美,应该积累下来,看着提示性的词语试着背诵。
五、学习“收藏珍贵”部分
1.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默读第四段课文描述圆明园收藏的哪个词,哪句话深深烙在你的脑海里?圈画下来。
2.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后,历经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到1860年达2081年。经历朝代更迭,天灾人祸等岁月的淘洗,剩下来的都是最珍贵的独一无二的珍宝。体会后再读。
六、学习“毁灭”部分
1.可惜“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让我们无比惋惜和痛心地再读课题。怎样化为灰烬呢?一起看看那惨痛的一幕吧!(放录像)
2、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看看课文怎样描述的。圈画出这部分中深深烙在你脑海的词句。
3.你脑海中出现那几幅画面?在小组里交流交流。
4. 127个字,每个字的分量都重如千斤,以一两个字为例感受这分量。出示这段话,前后都是“拿”,此处为何用“掠”?
4、下面请你们通过读来回答我的问题。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拿不动的——;实在运不走的——;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
4.【出示句子】“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我们把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与圆明园的命运联系起来读。
①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城,闯进圆明园。——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②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拿不动的——;实在运不走的——;——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③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5.现在,回过头来看看课题和文章的前半部分,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其辉煌的过去?
七、学习第一自然段
1.看课文怎样评价它的毁灭。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
3.请你读读这句话,看看哪个词在你脑海中烙下深深印迹?
【板书:不可估量】
4.这段话可以放在文章的结尾呀,作者为什么把它放在开篇,他想告诉我们什么?
5. “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这就叫——文化!这样的瑰宝、精华化为一片灰烬就是——不可估量!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当时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世界文化,圆明园的毁灭是——,更是——!损失多大呢?仅圆明园海晏堂外喷泉的十二生肖兽首铜像中的马首铜像就由全国政协常委、企业家何鸿燊博士于2007年以6910万港元的创纪录价格,购得并捐赠国家,带着内心汹涌的情感再读这句话。
6. 100多年的风风雨雨已经过去,圆明园的废墟始终屹立在那里,请大家看看插图,屹立在每个中国人心中的仅仅剩下这些残垣断壁吗?假如你站在废墟旁,你胸中的万语千言会化作哪个词、哪个短语、哪句话倾吐出来?
7.课文把无尽的思索留在了我们的心里,也让我们明确了自己的责任,让我们再次读课题,(读出决心)在深深的震撼中结束这节课。
八、布置作业
看得出看来,大家的心情都很复杂,建议大家把想说的话写在读后感中。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