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金沙江
(2022-04-15 09:26:10)
标签:
金沙江自然环境文化 |
分类: 长江的保护与管理 |
金沙江是神奇的,不仅因为它处在我国青藏高原东部的崇山峻岭之中,有3500km(包括江源)长,占到长江全长的56%,更因为它有5100m的落差,占到长江总落差的95%,是我国水能最丰富的地区,目前中下游梯级水电站大部分已经建成,“大国重器”一再出现,使金沙江知名度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自古以来,金沙江一直处于中原王朝的边陲或者蛮夷控制之地,高山峡谷,人烟稀少,中原人深入其中的不多,发现金沙江为长江源的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当年也只走到中游的丽江。到元朝时才完全处于中央朝廷管辖,当时驻滇宣慰副使李京写道:“两厓峻极若登天,下视此江如井里”,十分形象地描述了金沙江的特点,峡谷最窄处不足百米,站山上看江似看井,沿江基本无路可行,行走金沙江远超“蜀道难“。
最早沿金沙江进行系统考察的正是我们的水利工作者。1952年,黄委会为了勘测南水北调西线,从黄河源出发,翻越巴颜喀拉山,首先考察了金沙江上游及其最大支流雅砻江,西线考察前后持续了数十年。长江委、成勘院和昆明院的水电工作者从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展了金沙江中下游水电勘测。当年考察金沙江主要靠骑马骑牛走在茶马古道上,实在没路,就靠双脚,攀岩爬坡,每次考察都要耗时1个月甚至几个月时间,考察工作十分艰难。2013年4月,在雨季未至之前,我有幸带领长科院科考队乘车从宜宾出发,朔江而上,考察了整个金沙江。下游考察重点是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乌东德等水电站,中游是水土流失及地质灾害,上游是横断山垂直气候、原始森林、峡谷地貌,最后到达金沙江起点直门达,历时14天。
当时上游尚未开发,不仅看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河谷地貌和河流形态、大片原始森林和大雪山,而且看到了原始的藏族民居、游动放牧、神奇的寺庙及藏民崇尚自然、虔诚神灵的藏传文化。在中下游,不仅有20多个少数民族居住地,而且深刻感受到现代化建设的步伐的推进:公路、汽车、桥梁、城镇化、电网,更看到了工业文明的标志——巨型梯级水电站群。可以说,在10多天的行程中,有穿越时空之感,体验到千万年来金沙江的自然演变、地理奇观和文化发展。
1、 金沙江历史脉搏
金沙江不同时期不同江段有过不同名称。郦道元《山海经》称金沙江为绳水,三国时也称为泸水,主要指下游,《汉书·地理志》称金沙江为淹水,主要指金沙江中游。隋唐时,上游称牦牛河,中游也称丽水。宋代,由于在江中发现大量沙金,才改称为金沙江,主要也指中下游,当时上游称折曲。明末徐霞客到云南旅行,只走上中游交界的丽江石鼓,没有继续上行的原因有三:一是他本想再向上游走,但当时统治丽江的木府家族实际控制着金沙江上游部分地区,不像让他将上游情况向外传播,避免明朝产生嫉妒之心;二是那时的丽江以上,只有茶马古道,交通十分艰难;三是他到丽江时,已经51岁,体力无法再支撑其“登高远行”,他认定金沙江源于昆仑山南麓,主要根据古地图及文献资料确定的。
开通于宋代的茶马古道,有两条主要线路,一条从成都经雅安、康定到西藏昌都,线路大约相当于今川藏公路南线,一条从普洱、大理经丽江、香格里拉进入西藏昌都,相当于今滇藏公路,两路会合之后继续向西,可经青藏高原南延至尼泊尔、印度。茶马古道交易的商品除茶叶与马匹外,还有川西边地所产的各种皮毛、药材与中原出产的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藏民每日必饮的酥油茶中砖茶和盐大多都是通过茶马古道运输进藏。
由于金沙江长期处于我国边陲或者蛮夷之地,流传下来的诗词并不多,即使有,也主要是描述金沙江中下游的,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明朝大才子杨慎所写的《宿金沙江》:“往年曾向嘉陵宿,驿楼东畔阑干曲。江声彻夜搅离愁,月色中天照幽独。岂意飘零瘴海头,嘉陵回首转悠悠。江声月色那堪说,肠断金沙万里楼。”。是他从云南永昌卫(今保山县)回四川省亲途经元谋龙街渡口,夜宿金沙江巡检司时而作。面对江声月色,其彻夜难眠,抒写谪滇10多年、孤独惆怅的心情,他流传至今最为著名的诗篇还是《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该诗不输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借江水咏叹三国周瑜等古代英雄,而杨慎则多借江水东去,咏叹自己谪滇35载的人生。
2、金沙江上游印象
金沙江考察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上游,因为那里上未开发,属于纯自然的山谷河流,据说沿江上行的人比去长江源的人还少。从丽江出发,沿滇藏公路向北走,先后路过迪庆藏族自治州(藏语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的巨甸、塔城、香格里拉,不仅整天看见蓝天白云,更有自然和寂静环境,在香格里拉偏远的山村里,看到一位西方女孩在此修行,感到十分惊讶,对于虔诚的人,那里是净化心灵的好地方。再向上走,右岸是西藏昌都的芒康、贡觉和江达,左岸是四川甘孜自治州的德荣、巴塘、白玉、德格、石渠等地,那里人烟稀少,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几个人,而且99%以上的人口都是藏族,进入保留完好的藏区,对于我们这些来自嘈杂的中原人来说,自然充满着好奇。
巴塘的藏族人家
巴塘是金沙江与川藏南线G318交叉的通道,过往的人相对较多。19号傍晚,我们达到这里,晚饭前,我与同行的陈主任沿镇边小路进入藏村散步,发现藏民的房子都有院子,住房条件相当不错,只是道路狭窄,大多无法通车。走着走着,尽然迷路,问路边一位40多岁的藏民,他问道:你们哪里来的,我答复道是科考来的,陈主任说了一句,你们的房子真不错,他听到后,很开心,邀请我参观他们家。进入庭院,连忙为我们打上酥油茶,并问我们是否吃饭,如果没有吃,就在这里吃,正好陪他喝点青稞酒。我连忙说,晚餐已经安排好了,不客气。话语之间,他告诉我们,他在县电力局工作,爱人在林业局工作,都是公务员。看得出,他受过良好教育,汉语说得很好。家里有两个客厅,一间是传统藏式客厅,里面金碧辉煌,正中间墙上挂者佛像和活佛像,四周墙上挂满了各种装饰品、唐卡等,桌上摆着蜡台、油灯及各种贡品。看得出,主人十分虔诚,这里是他们祈祷的地方。另一间客厅则完全不同,平板电视、音像设备、电脑、电话等,一应俱全,与我们客厅设备没有差别。他一边与我们交谈,一边不停地为我们添酥油茶,主人不仅与我们合影留念,而且还与我们互留通讯方式,说等家里装修完,再请我们去玩。令我惊奇的是他有QQ号,每天都上网,与我们的生活方式一样。在交通便利的城镇,现代藏民一点不保守,甚至还挺时尚,为藏民的热情而感动,为他们享受新生活而感到高兴。
沿金沙江再上行,经过白玉县,就来到德格。这里有个更庆寺,藏民日夜在外转经,寺内有个著名的印经院,其全名为“德格扎西果芒大法宝库印经院”,也称“德格吉祥聚慧印经院”,始建于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至今已有260多年的历史。印经院不仅储藏着大量经文、史籍、画版,而且还存放着20多万块藏语古籍印版,其中就有世界最长史诗《格萨尔》的经版,可谓是一个奇迹。印经用的纸,是一种叫“阿交如交”的草根皮,经过特殊工艺制成。这种纸不仅韧性强,虫不蛀,鼠不咬,而且久藏不坏。印经时,两人相对而坐,书版署于两人之间,一人来回取送书版,另一人则用擦板蘸墨涂版,用磙筒一滚、揭下,一页书当即印成。印好的书页晾晒在固定区域的绳子上,干后收起,交给巴本(印经院总管)等3人检视校对,质量合格后,才能送齐书室理齐、磨平,四周涂上红色,捆扎起来,即为成品。据说,许多印经者都是志愿者,不要报酬,其虔诚精神值得敬佩。
德格是川藏北线G317必经之地,与南线比较,这里冷清许多,原因是这里地势更高,超过3200m,再向上游走,需要翻越雀儿山。雀儿山矗立于沙鲁里山脉北段,藏语叫“绒麦俄扎”,意为“雄鹰飞不过的山峰”, 当地有“爬上雀儿山,鞭子打着天”的说法,无数攀登爱好者惜败于此。雀儿山是金沙江上游两岸最高的雪山群,主峰海拔6119m,超过6000m的山峰有3座,雪山上有大小冰川30余条,分布面积达80km2。公路要穿越海拔5050m的山口,山口四周全是雪山和冰川,感觉像登上珠峰一样,虽然空气稀薄,看不见一点植被,但我们仍然兴奋不矣,冰雪的洁白而纯洁,感觉到了天边。目前,雀儿山隧道已经打通,全长13km,修了7年,车辆穿过雀儿山现在只需10分钟,比过去缩短两个多小时。
翻过雀儿山口,来到马尼干戈乡附近的“玉龙拉措”,藏语意为“神仙倾心的湖”,也称新路海,是我国最大的冰川堰塞湖。晶莹的冰川从海拔五千米的雪上直泻湖滨,湖周围由高原云杉、冷杉、柏树、杜鹃树和草甸环绕。这里不仅常年雪峰皑皑,冰川闪烁,而且在夏天,绿草茵茵、波光粼粼,湖岸时常有珍禽异兽出没,湖中野鸭成群,鱼儿游弋。据说上游冰川下沿碛土上的云杉林,树龄均在100年以上,其中冰川下游终碛垄上的云杉,树龄可达580年。暗绿色的云杉,映着冰清如玉的湖面,真乃纯洁之仙境。见到如此宁静、纯洁而美丽的湖泊,可与奥地利萨尔斯堡的月亮湖一比,而其宁静程度远超月亮湖,为我国有如此美丽、自然、神奇的湖泊而骄傲。
德格岗拖水文站是长江委管理最远、最艰苦的水文站,这里不仅海拔3300m,而且一个人的水文站。曾经看过前苏联拍的电影“一个人的车站”,讲述的是一个人管理的火车站与流动的列车之间发生的故事,使我感动良久。火车站虽然只有一个人值守,但流动的火车每天带来不同的外来人,而张斌管理的岗拖水文站始终是一个人,其故事更加动人。
3、金沙江自然特色
垂直气候与干热河谷
横断山高山峡谷的地貌特征造就了金沙江独特的垂直气候特征。尽管高山上终年积雪,但金沙江巴塘以下河谷附近常年干旱少雨,有“长夏无冬”的气候特点,江边植被稀少,如果有,也是仙人掌等耐旱植物,基本看不到乔木。4月的河谷中,已经感到炎热,气温有20多度,只能穿单衣,但高山山还是白雪皑皑。从降水量看,石鼓以上流域平均降水量487mm,而石鼓以下流域降雨量达到905mm,应该不算少,但由于两岸山高,水汽很难进入河谷,形成所谓的"雨影区",江面附近降水量与高山上相差巨大。例如,位于河谷附近的得荣县,年平均降水量仅325mm,而且位于山岭上,水平距离仅相差40km的德钦县,年平均降水量达到661mm,相差2倍以上。再如,金沙江中下游河谷多年平均降水量仅600mm~700mm,而海拔3000m以上的山区,年平均降水量可以达到1600mm。金沙江2000m高程以下属于典型的干热河谷,而森林一般都生长在2500-3500m高程一带,而且阴面比阳面茂密,因为阴面土壤保水效果好,3500-4500m以上为草地,4500m以上是雪线和裸石。所以,金沙江上游城镇都在2000-3000m高程的支流上,那里的气候、植被和水源条件比较好,而干流峡谷边,基本无植被。如果看见植被,一定是支流汇入的冲积扇或者古滑坡体上,因为那里土质疏松,保水效果好,常常有人居住,可见,植物和水源涵养是人居的必要环境。
金沙江的多险滩特点虽然造成金沙江难以通航,但却是许多珍稀特有鱼类产卵场。中华鲟过去主要在金沙江下游产黏着性的沉性卵,卵黏附于河道中砾石上孵化。为什么中华鲟要前后花费一年时间,从长江口上行2800多公里到金沙江产卵?我曾请教曹文宣院士,他回答道:大量洲滩、砂石底质、适宜的水温和透明度等环境,加上干扰少、天敌少是关键因素。金沙江最有代表性的特有鱼类---圆口铜鱼,也主要在下游的险滩和激流中产漂性卵,然后顺水漂流孵化。激流险滩对于人类是恶劣环境,但对于鱼类可是最佳栖息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