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做人”的学校,做“人”的教育

(2020-11-21 10:23:42)
标签:

郑委老师

家庭教育

文化

践行

颐和

分类: 颐和教育爱未来

前言

 

颐和学校已经五岁了,从一个牙牙学语的婴儿变成了一个蹒跚学步的幼儿。这五年,咕咚们的无私成就了现在的颐和,家长们的信任给了颐和力量;老师们的信念与坚守托举了颐和,孩子们的成长见证了颐和。

 

新的五年,颐和要走向更高的台阶,基于中国传统文化来培养更多的孩子成为中国的栋梁。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新学期郑委老师在颐和生命成长营(暨颐和家长会)阐述的新方向吧!

 

 

“做人”的学校,做“人”的教育

文章整理于颐和生命成长营(暨颐和家长会)郑委老师讲课

 



生命状态与结果

 

 

在中国,传统学校关注的是“我努力得到什么结果”;颐和学校和传统学校不同,它关注的是“生命”。

 

“生命”是什么呢?一个人和一棵植物都是生命。向日葵需要深深地扎根,抬头向着阳光生长。一方面,它需要天上的阳光促进光合作用;另一方面,它需要地下的营养促进生长。太阳的光照、地下的水和矿物质源源不断地给向日葵提供能量,这个生命就会变得越来越好。所以有大地和太阳的能量,生命就会生生不息。

 

人是不是也这样?对于人来说,“阳光”就是人的方向和志向,如果你没有方向和志向,你的一生难有良好的生命状态,会在黑暗中胡乱摸索。“大地”就是做人的根本。如果没有“根本”,你的生命很难拥有深厚的底蕴,容易在社会的洪流中迷失心智,随波逐流。

 

正如一棵树的根、干、枝、叶好,生命状态好,到时间就会结“果”,孩子们在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也会到了时间就结“果”。学习成绩好、考上好大学、找个好工作、赚更多的钱、有更高的社会地位,这些都是孩子们结出的“果”。社会上大多数父母把这个“果”当成执着的目标,但其实“果”只是孩子生命状态的副产品。

 

如果一个生命,有太阳普照,有肥沃土地的滋养,生命状态是不是会好?生命状态好会不会结果?当然会。所以在颐和学校我们不只关注孩子的成绩好坏,更加关注生命状态的好坏。

 


“做人”的学校,做“人”的教育

 

“做人”的学校,做“人”的教育

 

每一个学期开始颐和都会有一个新主题,本学期的主题就是“做人”的学校,做“人”的教育

 

“做人”是形而下层面的,做“人”是形而上层面的。过去的五年里,颐和学校做的都是“形而下”的事,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新的五年颐和要上一个台阶,要做更多“形而上”的事。“形而下学谓之器,形而上学谓之道”,我们未来不仅仅需要在“器”的层面做文章,更要在“道”的层面上做文章。

 

教育的本质为了教一个人做“人”,现在有些“教育”都不叫“教育”,叫“教学”,是远离教育的本质的。“教育”的核心是“家”,人是要在家庭伦理的基础上学会“做人”的;“教学”的核心是“学校”,人是要在学校、老师的教学中学习知识的;“文化”是靠“传承”,只有薪火相传才能源远流长的。

 

颐和学校是基于文化做教育,先让这个孩子在爱的环境中,把孩子生命状态调整好,学会做人,然后再教他知识。生命状态好了,做人对了,哪怕我们不教知识,孩子自己会想办法学习知识。庸人学习是从灌输知识开始,智慧的人学习是从调整生命状态,学会做人开始的。

 

其实很多来颐和学校读书的孩子已经在父母和学校以结果为导向的功利思想影响下被物化了,孩子们觉得不努力就没有爱,自己学习不好就不被人爱,努力上进只为了达到成功的结果。

 

为什么说颐和学校很神奇?因为颐和学校就干了一件这样的事:“把物变成人”。把功利的人转变成有血有肉的人,让他学会爱、享受爱,让他体魄强壮、精神富足、自信阳光、拥有智慧,变得优秀后再成功。

 

 

“做人”的学校,做“人”的教育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我们一直说,教育要在“道”上,不要营销,只要“感动”和“打动”。这个“道”就是中庸之道“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世界万物都有两端。地球有南北,磁铁有正负,事情有是非,人生有生死。很多的人思维方式是二元的,认为世界的道理都是非黑即白,非正即邪的。当我们的思维陷入二元的时候,就容易“执其两端”。执就是执着,人的痛苦都来源于执着。

 

当我们执着于一端的时候或者拥有自己的立场的时候,另一方就会成为我们的敌人,我们就会一叶蔽目,无法看清事情的全部。一支笔有了两端才能成为完整的一支笔,一件事情唯有看得清两端才能看清本质。

 

好和坏各在一端,当一个人总觉得自己好,就不会看到自己的不足去改正,让自己真正变得更好。这是自负的人。而自卑的人,则只看到自己的坏,看不到自己好的一面,就会陷在自责中,没有动力去行动。这都是错误的。

 

生命也有两端,“生”是一端,“死”是另一端,这两端之间,就是“活”。这条从“生”到“死”的路就是“人生路”。

 

人生路三个关键词:出生、活着、死去。

 

 

“出生”的生不重要,关键是“出”

“活着”的活不重要,关键是“着”

“死去”的死不重要,关键是“去”

 

想活得有意义,就必须明白这三个关键字。“我从哪里来?”“死向何处去?”,“活着是为什么”这些问题看似没有答案,但是需要我们去思考。人生道路上会有非常多的问题,问题是常态,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没有问题”。当一个人每次遇到问题的时候,不仅能去解决问题,还能看到真实的自己。知道“我是谁”,明白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懂得活着究竟为什么,人生路就能走向光明。


 

“做人”的学校,做“人”的教育


“做人”、“志向”与“人生路”

 

“知道我是谁,明白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懂得活着究竟为什么”,其实就是“做人”和“志向”。

 

做人的本质是探索“我是谁”的过程。我们的生命是自然孕育的,我们都是天地的孩子。上天在给我们生命的时候,也赋予了我们“天性”。中国的文化告诉我们,人的天性是什么,人的命运就会是什么。

 

颐和要做的教育,就是让孩子通过“仿榜样、负全责、去拼搏、志高远、成榜样”,变得有文化很文明,走到认清自己,懂得知命尽性,收获最美好的自己的一个过程。每一个在颐和的老师都要成为孩子们的榜样,用生命感动生命,以行动带动行动,让孩子们身上也散发出人性的光辉。

 

志向的本质是成为谁的过程。如果一个人找不到志向,就会没有路可走,留在原地打转,或者随波逐流,让命运把他推到哪里,他就走到哪里;如果志向的路是错的,就会变成井底之蛙,假装头上有个光,抱着所谓的亮光,一辈子都在努力跳,就是跳不上去。志向需要有方向的,方向是正确的,你的人生路就在正道上;方向是错误的,就走在了非正道上;没有方向的人,就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

 

社会上大部分的人的志向是错误的,执着于钱权名利,所以活得很痛苦;还有一部分的人是没有志向的,他们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

 

颐和学校要培养的是会做人,有志向,一生都活在正道上、人道上、活在幸福和光明的道上的人。

 

只要“做人”好,“志向”好,“人生路”一定能走得很精彩。只要孩子们的志向是正确的、充满希望的,孩子们就会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跟随着自己的志向前行,遇到一个问题就去解决,孩子们的见识和能力就会得到提升,最后,时间会把我们的孩子们变得优秀。

 



所以每一位来到颐和的孩子都需要干三件事:

 

一是学会做人。

二是让自己拥有理想和志向。志不是自己立起来的,而是在颐和学校感受着,在爱的滋养下,在榜样的带领下,有一天它会突然出现。

三是在颐和找到“活着”的感觉,找到情感、找到爱、找到美好的感觉。活在当下、活得精彩,不活在要死要活中,不活在怕死怕活中。

 

不管孩子们在颐和呆了多少年,只有这个孩子真正学会了做人,找到了自己的志向,才能离开颐和。这就是颐和学校的毕业标准

 

孩子们做人的标准是德才兼备,志向高远,能乐观喜悦地面对人生路上的困难和矛盾,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技能,锻炼一颗强大的内心,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共同追求理想,他们的一生都将会活得很精彩。

 

这是我们要培养的颐和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也会是国家的栋梁。

 

“做人”的学校,做“人”的教育

 

颐和的教育要走在“道”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一个人,一生二,衍生出“做人”和“志向”,“做人”和“志向”就是教育的两端;二生三,“做人”和“志向”好,“能力”和“水平”就高,能力水平高就能与万物产生各种链接,所以三就生万物了。在生命里遇到的万事就是我们的“人生路”,这“三”就叫中庸之道

 

反过来说,颐和看似在做三件事:做人,有志向,找到“活得美好”的感觉。而实际是做两件事。一个人做人好,有志向,当然就会活得美好和精彩,活得美好和精彩是人生的过程。而实质上颐和教育最终只做一件事,就是只做“人”的教育,只围绕“人”在做工作。

 

所以,颐和的教育是走在“道”上的,这就是它跟其它教育不太一样的地方,它很独特的,也很艰难,但是却充满着希望和光。

 

 

 

 

编辑 颐和教育公众号

排版| 颐和教育公众号团队

 

 

更多精彩内容

点击 下方绿色标题 进入

 

 

“做人”的学校,做“人”的教育

《知荷说——在文化的土壤中做教育》

 

“做人”的学校,做“人”的教育

《想要孩子更优秀,理想和目标缺一不可——郑委老师首谈颐和教育》




“做人”的学校,做“人”的教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