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会看见:爱人对儿子的否定竟然是来自于他的“不配得感”——“心明眼亮”系列(二)

(2020-10-13 12:38:11)
标签:

郑委老师

家庭教育

文化

践行

夫妻关系

分类: 夫妻关系调适类

前言

 

古人所说的“耳聪目明”并不仅仅指能听得清,看得见。

 

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都能听清、能看见,老天给了每个人两只耳朵、一双眼睛,不仅让我们听和看,还想让我们好好听,好好看。

 

好好听,需要我们“耳聪”

 

并不是耳朵能听得清楚,就叫“聪”;而是能听到别人听不到的声音,才叫“聪”。



好好看,需要我们“目明”

 

并不是眼睛能看得明白,就是“明”;而是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真相,才叫“明”。

 

一个人要“聪”和“明”需要你用“心”,用心地学会听、学会看。

 

学会去听见。

 

去听鸟叫的声音,听花开的声音,听太阳升起的声音,听月亮落下的声音,听自然的声音,听自己的声音,听别人的声音。

 

只有倾听才有了解,只有了解才会理解,只有理解才有接纳,只有接纳才会和解,才有爱。

 

学会去看见。

 

从生活当中,一点一滴的真实发生中去看见,看见自己的行为、情绪、感受、念头中的真相,看见他人的行为和语言背后的真相。

 

有心的人,会听到美妙的声音;

有心的人,会看见真正的真相。

 

耳聪目明时,你的心就与他的心同频了、链接了,爱也就流动了。

 

今天,我们要推出“心明眼亮”系列的第二个案例。

 

 

学会看见:爱人对儿子的否定竟然是来自于他的“不配得感”——“心明眼亮”系列(二)


案例   

 

| 阿青      

 

昨晚,我和老公散步时,老公看到在学校住宿的儿子发信息让我帮忙买牛奶,第一反应就说,儿子现在学习不够好,喝什么奶呀,不配喝牛奶。

 

于是,我俩发生了争吵。

 

他认为我们给孩子的条件太好啦,在学校里就该吃苦耐劳,不该再提这些要求。

而我就认为他对孩子的爱是交换,是有条件,学习不够好就不该喝奶吗?

 

我们各执一词,结果谁也说服不了谁。

 

于是,老公就率先结束散步回家去了。到了家我俩虽说过不再吵了,可内心还是想说服对方,证明自己是对的,又开始争吵起来。吵着吵着……

 

老公突然说一句:“我从小就是这样的,只有学习好了才有吃的,否则我就认为自己不配……”

 

这句话一下子触动到了我,我过去拥抱老公,有点哽咽道:“对不起,我没有看见你这个生命,也没好好心疼过你!”

 

老公继续说着他小时候的故事。我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地说“对不起”。在我怀里身体僵硬的老公慢慢放松了下来,趴在了我的肩头。

 

此时,我觉得给儿子买不买牛奶已经不重要了,我对老公这个生命的看见才是最重要。

 

 

小编心语:

 

夫妻间的沟通更需要我们具备耳聪目明的能力。因为夫妻本就是相互温暖、相互共情、相互疗愈、相互支持的关系。

 

你想夫妻间的沟通能真正顺畅,首先不能有自己的立场。

 

·      如果一方有立场另一方没立场,那所谓的沟通实质就是有立场的一方想让没立场的另一方听从自己而已。

 

·      如果双方都有各自的立场,都想对方听自己的,结果只能是争吵。

 

这都不能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



真正的交流是心与心的相交,情与情的流动,爱与爱的相融。

 

那要达到这样的状态,我们就要明白:每个人的所思所想所为,都与他的成长经历有关,你需要看见“我是谁”,看见“他是谁”。

 

聆听自己的生命故事,聆听他人的生命故事,才能从了解——理解——接纳——和解——爱。

 

我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我,是过去种种造就的,而当下种种,又会成就未来的我。他之所以成为今天的他,亦是如此。

 

当阿青看见“老公是谁”的那一刻,爱也流进了老公心里。

 

同时,我们相信夫妻恩爱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相信儿子如果能感受到爸妈感情的升华,一定比喝牛奶要美得多!

 

 

往期推荐  

学会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女儿不敢好的背后居然是“怕辜负”——“心明眼亮”系列(一)





- 排版 -

公众平台编辑组

- 图片 -

来源于网络

- 投稿 -

如果您有美好感动的故事想要分享,欢迎投稿:3223213@qq.com;或者微信投稿:微信号13758270546

- 联系方式 -

如果您想联系我们,请拨打010-5989-7129(咨询)




学会看见:爱人对儿子的否定竟然是来自于他的“不配得感”——“心明眼亮”系列(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