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知荷说——在文化的土壤中做教育

(2020-09-03 13:23:24)
标签:

郑委老师

教育

文化

咨询

情感

分类: 爱与幸福大家庭
知荷说——在文化的土壤中做教育

前言


颐和五岁了!这五年来,颐和走过了一个平凡又不平凡的五年。

 

这五年来,是咕咚们的无私付出,成就了现在的颐和;是家长们的信任给了颐和生命的力量;是老师们的信念与坚守托举了颐和;是颐和所有的孩子们的成长,见证了颐和。


五年是一个新的启程,更是一个新的开端。

 

2020年9月1日,我们诚邀各界志同道合的有识之士相聚在颐和,为颐和过去五年做个总结,也为颐和未来的五年做个规划。

 

今天,我们想分享的是,颐和学生对颐和学校解读的小视频《颐和五岁啦!》以及郑委老师在知荷楼揭幕仪式上,为我们讲解“知荷”二字背后的文化内涵

 


知荷说——在文化的土壤中做教育



郑委老师讲话整理稿



颐和盖了一栋小楼,很小的楼。这么小的一栋楼,为什么要搞一个揭幕仪式呢?

 

因为这栋小楼是在颐和五年这个历史结点上建的,可以作为颐和五年的一个纪念碑,纪念颐和五年走过的历程。

 

我们为这座新的小楼命名为“知荷楼”,也为颐和原来的旧楼命名了一个名字,叫“咕咚楼”。之所以命名为“咕咚楼”,是为了纪念五年前,是一群咕咚建立了这所学校。

 

这五年,颐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虽然规模不大,但是我们教育出来的孩子走到社会上,很多人都会说一句话:“这孩子从哪来的?怎么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们说不出颐和走出来的孩子有多好,也说不出颐和的孩子有多差,不完美却又很让人喜欢。我觉得这像中国文化,说不清道不明,还特别让人喜爱。

 

我手里拿了一颗莲子,大家都知道荷花又称莲花,在中国文化当中,荷花和莲花具备着很深刻的文化意义。

 

第一个意义:“和而不同”。

 

荷花寓意着中国文化一个根基——“和”,也就是说,不同的理想和智慧可以合在一起,各取所长,共同为社会的美好服务。

 

第二个意义:“联合”。

 

莲子代表联合,一群人联合在一起,和而不同,有共同的起点,有共同的志向,才能创造一番真正的事业。这个事业带着精神的高度。

 

所以我手里的这个莲子,就像五年前那批咕咚一样,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拥有不同的信仰,可他们联合起来,和而不同地为建一所新时代中国教育模样的学校而付出着。

 

第三个意义:“孕育”。

 

颐和这五年并没有真正成长,而是一直在孕育,像一颗种子一样用了五年的时间,生根发芽长成了含苞待放的样子。含苞待放的样子,在文化中称为“菡萏”;绽放的样子称为“芙蓉”。

 

有一首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颐和长了五年,就好像露了一个尖尖的角,才含苞待放,还没有长开,却有懂她的人早早地落在上面,等着要娶她。

 

颐和的第一批咕咚、第一批老师、第一批学生、第一批家长,还有关注颐和的朋友们,他们其实都是早早懂得颐和价值的人。

 

感恩在这片土地上耕耘的老师们,因为有他们,才有了颐和现在的样子,虽然没有盛开,但是也不是一粒种子了,而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样子。

 

未来会有更多的蜻蜓立在上面,因为颐和将像这朵绽放的荷花一样开始开放了。

 

我们可以用学过一首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形容颐和。为什么这样说?

 

都说教育是个百花园,我觉得教育更像是一片无穷的碧叶,少有荷花映日红。

 

我相信颐和随着小楼的开始,下一步就是新校区,新校区很快就要动工了,再下一步是大校园……大家想想,等到“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时候,可能是十年十五年之后。

 

那时,我们的第一批孩子已经从大学毕业走上社会了,有很多孩子会回来教书,会成为智慧而光明的人,他们也会共同来建设颐和学校。

 

所以,颐和未来绽放的时候,就是结籽的时候,结更多的籽,再撒下去,再长出尖尖角,再绽放,再生籽……教育其实就是这样,生生不息,无穷无尽。

 

第四,我们把这栋楼命名“知荷”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意义。

 

荷花为什么会被看成君子的象征?因为荷花出淤泥而不染。

 

儒家的思想是提倡入世的,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从这就能看出儒家的勇,智仁勇的勇,就像一个荷花出淤泥而不染一样。

 

我们生活在社会上,一定会经历各种的困难、矛盾、问题、困惑,痛苦……我们要用儒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从淤泥里面长出来。

 

颐和这五年就是这样,慢慢地出淤泥而不染,开始露出了尖尖角。

 

 但是长出之后呢?


 

 

知荷说——在文化的土壤中做教育

                       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知荷                                         

知荷说——在文化的土壤中做教育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爱莲说》里说莲花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又特别像道家,道家似乎没有儒家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那种状态,也不像佛家“要脱离六道轮回,去追求西方极乐”的那种志向,它却带着魏晋的清淡和风骨。

 

而佛家如何看待荷花呢?你看佛陀、菩萨都坐在莲花座上。莲花代表人生的三件事:出生、活着和死去。这三件事中的


“出生”“生”不关键,“出”“生”关键,这代表“我从哪里来”;

“死去”“死”不关键,“去”“死”关键,这代表着“我向哪里去”;

“活着”“活”不关键,“着”“活”关键,这代表当下。

 

荷花绽放的时候,代表着一个人所需具备的优良品质——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

 

所有的生命,只要是生命,结的果子都是不为自己所用的,它会奉献给大地,奉献给别人,这样它才有良好的生命状态。所以,人不能执着于结果,并且,所结的果,都是为了再产生新的生命,是为了利益社会和他人的。

 

所以,我们的颐和刚刚开始要绽放了,我们要明白我们做的一切,结下的所有的果,都是为了他人、为了社会、为了天下谋慈悲,都是为了给更多的人拥有好的利益,让更多的人能够彼此相亲相爱。

 

我们把这座小楼叫知荷楼,其实是儒释道合一的一个表现。

 

我们待会揭幕的时候,揭的不是知荷楼这三个字,我们揭幕的这个地方是小楼外围的院门。

 

院门上有三个字,代表儒家;院门后面有三个字,代表佛家;中间这条小道,中通外直的一条小道,通往知荷楼的小道,代表道家。这也是儒释道,三教合一,合在一起。

 

我们要揭幕的这三个字叫“负全责”。进这个小院之前,看到上面这三个字,用儒家文化来讲,如果你做不到“负全责”,你就没有迈入中国文化的门。荷花不管淤泥是什么样子,不管环境是什么样子,再脏再差都不抱怨,自己长大盛开。

 

而中国文化的入门叫“负全责”,负全责不是全负责,不是“我错了”,而是不管周边的环境是什么样,周边的人是什么样,我都有责任通过学习和成长,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智慧,用自我提升的能力和智慧去化解矛盾,化解痛苦,让出现在我生命中的人,也能出淤泥而不染,也能化解自己身边的一切困难痛苦,也能开心快乐,也能积极向上,让身边原本认为不好的事变成好的因缘好的事情,这叫负全责。

 

学习爱与幸福的人很多,能做到负全责的人才叫“入门”。

 

所以,这座楼里的院门,我们写着“负全责”;当你走在通往小楼的道上,就叫“中通外直”,可以输送营养,“中通”,就是心胸空,心胸空才能装知识,才能装智慧;然后在这个楼里学习,每天从这个楼里走出来,都能看到院门背面的三个字,叫”志高远”。

 

什么是志?什么是高远?儒家、道家、佛家说的不一样,但是突然有一天你发现三家是一样的,你就牛了,你就真的是一个善信美大圣神的君子,就是朝着圣贤的方向走去了。 



今天我们这个揭幕仪式:

 

第一,要感恩过去所有为颐和奉献的人,谢谢大家!

 

第二,要感恩颐和的老师们,小荷才露尖尖角是老师们扎根土地里的收获,谢谢老师们!

 

同时,还要感谢未来在颐和奉献的人。我们今天也正式成立理事会,特别正规,让颐和走向更高的高度所以,我们感恩颐和理事会成员,更要感恩未来关注和支持颐和的人们。

 

其实,我们更加感恩的就是荷花所处的大地和老天。因为,人立于天地之间,人就应该顶天立地,所以我们感恩天与地让我们有了文明有了文化。

 

教育,就是教育一个人有文化很文明,走到认清自己,获得知命尽性、最美好的自己的一个过程。

 

教育,也应该基于文化,而颐和是基于文化中做教育,在文化的土壤中做教育,不是在教育中寻求文化,不是受了教育再去追寻文化这条路。这是颐和教育跟其它教育不太一样的地方,很独特的,也很艰难,但是她却充满着人性的光辉,充满着光。

 

谢谢大家!


 

知荷说——在文化的土壤中做教育
              颐和学生对颐和学校解读的小视频小视频:颐和五岁啦!(点击标题,观看视频)

 


【结语】这次揭幕仪式的日子非常巧合的也是清江校长的生日。

 

校长说:“此刻,我的内心都是感恩,感恩郑委老师给我提供了这么一个平台,也感恩爱与幸福的家人给了我这么一个机会,更感恩所有的家长朋友们对颐和的信任。我今年五十四岁,在知天命之年,还能去圆自己一个教育的梦想,建一个做人教育的学校的梦想,我此生无悔。我愿将自己的一生全部奉献给颐和,将我有生之年都奉献给颐和。

 

站在大美自然之中,在天地之间,听郑老师解读“和”的文化,听校长的肺腑之言,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涌动着一股暖流。

 

“道法自然,生生不息”,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这就是教育的力量。

 

人生最美好的就是想不到。时间会过去,5年、10年、20年,甚至百年之后,我们不在这里,但我们的心会一直在这里,中国文化的根会一直在这里,我们都将铭记着这美好而重要的时刻。

 







- 排版 -

公众平台编辑组

- 图片 -

来源于网络

- 投稿 -

如果您有美好感动的故事想要分享,欢迎投稿:3223213@qq.com;或者微信投稿:微信号13758270546

- 联系方式 -

如果您想联系我们,请拨打010-5989-7129(咨询)


 

 

知荷说——在文化的土壤中做教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