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郑委老师教育咨询招生 |
分类: 颐和教育爱未来 |

(郑委老师颐和会议讲话整理稿节选)
我记得在第一次教职工会议上,那时候学校没有几个老师和学生,而我提了两个要求:一不允许招聘老师;二不允许招生。
这就成了颐和建校初期大家非常质疑的一件事情——“不招聘、不招生,还怎么办学校?”
但是,从那天开始,整整五年的时间,颐和走到了今天。
十条办学纲领逐一落地了,有了过硬的教师团队,有了系统的课程体系,有了艺术的教育模式,有了合作的大学,有了上世界名校的能力和出口。颐和当下的很多孩子经过两到三年的时间,有了理想有了拼搏的决心、勇气和行动力,即将展翅高飞了。
而这一次颐和竟然开始招生了!这是为什么?
是颐和招不到生吗?是颐和出了问题吗?当然不是!
是因为颐和准备好了,颐和准备了五年,现在准备好了!
同时,我想说,颐和这一次的招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招生模式,不是一次性要招够多少学生。
因为我办这个学校的初衷,在建校之初,在办学纲领上就已经写明:这所学校“小巧玲珑”,学生规模不超过200人。我们并不是想做一个大的学校,也并不是想做一个连锁的学校,仅仅是想做出中国教育的样子。
让大家看一看,十年、二十年后,颐和培养出来的孩子是什么样子的。我坚信现在的颐和孩子未来是发着光的,因为他们内心被颐和种下的种子,在一天天地发芽,等到他们三十岁、四十岁的时候,一定会长成参天大树。
到那时,当大家看到,无论是学校的模式,还是颐和的毕业生,都在发光的时候,我们会把这么多年积累下来的所有经验共享给社会上所有做教育的人。
所以,我们所说的招生不是一个商业目的的招生,也不是因为颐和需要,而是因为颐和用了五年的时间,准备好了所有的基础,可以开门迎接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了。我们会慢慢地招生。而且,我们对想进入颐和学校的家长和孩子也会有所挑选。
这么多年来,我其实从未真正对外介绍过颐和教育。今天,我想跟大家说一说。
大家都知道,我从小到大学习很好,一路保送上了大学;在大学最迷茫的时候,放弃了直升研究生的机会,去开了公司;然后工作和创业,直到30岁开始从事教育这个行业,直至今天。
我在想,如果我的人生能重来一遍的话,我是会选择原有的学习特别好的人生走到今天,还是选择做一名颐和的学生,上颐和这样的学校?我心里有一个特别坚定的声音:我肯定去上颐和这样的学校。
我不是在吹捧颐和,很多人都知道我在启动爱与幸福这件事之前的人生经历。如果我没有从事这个行业,我相信今天的我会有无数的财富,住豪华的别墅,有几个公司,甚至还拥有上市公司,我的人生一定是那样的,却也会让我一生都活在无明中。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我从事这个行业这么多年,接触了那么多人,无论财富多寡,有太多的人早早就精神死亡了,然后等到闭眼时,一辈子都活在虚无中,浪费了一辈子的时间。
这也是为什么我会说颐和的孩子能够享受到颐和教育,是多么幸福的事,他们此生都会因此而不同。
上个月,我在颐和学校给孩子们讲了一堂关于理想和目标的课。今天,我想跟大家讲一讲。大家听完,可能就明白颐和教育到底在做什么。

我们常说,一个老人没有理想,就是等死状态;一个中年人没有理想,就是空虚状态;一个孩子没有理想,就是不正常的状态。
因为没有理想,他人生就没有方向。人这一辈子唯一不能缺少的就是方向感,一旦缺少,肯定会活在迷茫、黑暗之中,或停滞在原地打转。
所以,能给人内在世界提供方向的东西,就两个:
一个叫理想,一个叫目标。中国当代教育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大量的孩子没有理想,甚至一辈子都可能不会拥有理想。
按理想和目标的状态,可以把人分为:
第一类人是有目标无理想。我们称为功利主义者。他有目标,方向明确,是以结果为导向,但是这个目标并不为理想服务。
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教育家说中国当代的教育在培养着一个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这类人可以拥有很多的物质财富,但他却一生不懂得什么是心灵的安宁和精神的富足。如果从文化和文明的角度来说,他们是一群虚度人生的人,却成为了很多人的榜样。
第二类人是有理想无目标。我们称为空想主义者。这类人有理想并没有以目标为中心一个一个地去完成,让自己朝着理想前进。这也是不对的。
我们常说:“理想可以不实现,但是不能不努力。”
理想指引着方向,目标让人特别努力,没理想就没方向,没有目标就不会努力,你会发现有太多孩子光想却没有行动。
第三类人是无理想无目标。这类人在当代比比皆是,他们可能物质条件很好,却没有理想,也没有目标,除了工作上学,就是吃喝玩乐。
很多人到了四十岁就是这样的状态,可怕的是现在很多孩子也是这样的状态,无理想无目标无聊无力地活着,我们把这种人叫混吃等死。
我从十几岁到三十多岁之间,就曾是一个有目标无理想的人。我看似活在夸奖中,活在努力中,活在一个个目标的达成中,活在父母老师的骄傲中、同学的羡慕中,但是真得很不幸福,也让我身边的人不开心不快乐。
前两天,我在基础班上课的时候,见到一个女孩,从小乖巧,认真学习,考上名校,在银行工作,收入也高。
她每天努力达成目标,却不快乐,因为都不是自己心里想要的,她也不知道自己想要啥。
到了年龄父母亲戚催她结婚,她却结不了。因为只要跟优秀的男孩在一起,就会压力巨大,觉得配不上人家,差的男孩又看不上。
这个女孩就是标准的,当前教育模式下教育出来的,老师家长喜爱认可的成功孩子,有目标无理想,活成空心人。

这个社会上,太多太多的孩子和成人被培养成了以结果为导向的状态,他们的人生只为追求结果。从哲学层面上讲这样的人“被物化”了。由于教育的核心围绕着“成功”二字,他们成为了完成老师、家长、社会所定目标的工具或者物品,而不是一个真正的人。
如果达到了结果,那他就是成功的人;
如果达不到结果,还想达到,那他就是无力的人。
如果达不到结果,也不想达到了,那他就成为了无聊的人。每天刷着手机,让我努力,我也不努力了,凑合着过呗,过一天是一天。
有多少人是无力和无聊的呢?
并且成功是无止境的,即使有人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成功,他还会想更成功,怕自己不再成功,老师父母也会期待他更成功。
这时候就出现了几种状态的人:
一种是像曾经的我、曾经的冬梅老师,目标总能达到,也就走到了功利状态,往往比较自负,总认为自己是对的。
还有一种是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心态不好,情绪化,想赢怕输,可能很成功,但总是心不安。
要么成功后觉得要对自己好点,就名车、名包、房子、车子,用虚荣来显示自己;
要么成功后,不想再成功,退休或停滞,走上了所谓的享受人生的路,其实是混吃等死;
要么就是觉得生活没意思,麻木孤岛,消极封闭;
要么很痛苦,又不知道怎么办,就抑郁狂躁自残厌世。
他们从来不去想
各种流派都在用各种方式诠释着这样的人是无明的,一辈子活得没有意义。
我很庆幸自己在35岁时,完全明白了。爱与幸福很多学员跟我们学习,常感觉到想从黑线上的人生走回来,真的好艰难!
而孩子们如果能在青春期这样的阶段,感受到美好、爱和理想的话,他的一生都不愿意在这种无意义的生命中活着,他这一生才有意义。
所以颐和要做的事正好与当下主流教育模式完全相反,它小众且显得特殊,却是人一生的正道。
颐和要培养的是第四类人:有理想有目标的人。
颐和希望孩子进入颐和两三年后,能够一生都有理想,并不断有目标,目标为理想而服务,既努力又精神富足,活成七彩人生。
因为理想关注的是一个人做人的水平和智慧,目标关注的是一个人做事的能力和经验。
一个有水平和智慧的人,一定有能力和经验;一个有能力和经验的人,不一定有水平和智慧。
当一个人有理想有目标时,除了有水平和智慧,也会有能力和经验,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世界是特别安静、喜悦、充实并充满力量的。
很多人根本没有这样的人生感受,所以想象不到,也体会不到,只能随波逐流。
其实,进入颐和的孩子是各色各样的,有学习好的,也有学习中等的,也就学习不好的孩子。
在进入颐和之前,绝大部分都在无理想有目标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下,已经被物化了。他们或有目标无理想,或无力,或无聊……他物化自己,也物化别人,也就是说他对自己、对别人充满着要求,只看结果。
他们进入颐和,就成为了第一个阶段:被物化的孩子。
颐和的神奇就在于颐和能做两件事:
第一件事:充当一个港湾,让小船停泊并被修复。也就是说让这些被物化的孩子,在无条件接纳的环境中,被爱、被接纳,放松下来,真实起来,开心快乐起来,欢声笑语起来,最后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能接受爱,也能爱别人的人。这时候的他们就走到第二个阶段:有血有肉有爱的孩子。
到了第二个阶段的孩子,有血有肉有爱了,却也变成了有理想无目标的孩子,缺少行动。那么颐和再开启第二件事。
第二件事:把修好的船变成旗舰,让它去扬帆远航。这时,孩子就走到了第三阶段:成为一个有格局有情怀顶天立地的人,这可能在他们到了三十岁后才能完全呈现出来(这也是为什么颐和会陪伴孩子到三十岁的原因之一,因为“三十而立”)。
也就是说,我们要把一个物化的人,先变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最后让他成为一个有理想有目标,顶天立地的人。
颐和把年级分为A班生命成长、B班自学自律、C班放飞理想、D班展翅高飞,也就是为了完成上述对孩子生命状态的调整。

颐和教育要让孩子先在爱中拥有了理想,然后再让他们有自信可以做决定。
看一个人自信不自信,就看他自己能不能做决定。但是大量的孩子不主动做决定,因为他做了决定就要面对后果。如果责任心不够,担心后果,没有自信是不敢做决定的。
在长期的以目标为导向的教育下,包括很多成人,都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所有的决定都是被动的,都是根据发生的事或问题,才去做出各种决定。没有主动掌握自己的命运,即使有车有房也不代表主动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主动做决定的人是自信和上进的人。只有那些主动决定的人,并且有目标有理想,才是掌握自己命运的人。
所以,颐和在孩子们达到第二个阶段有爱有理想无目标后,就要做决定。有了决定就有了目标,但目标一定要为理想服务,这样目标才有意义。
做了决定有了目标,就有了掌握自己命运的动力。
有理想不一定有动力,因为理想是由无数的目标组成,我只有完成既定的目标才能朝理想前进,理想是固定的,是方向,是人生的灯塔,但并不具体,而目标是在做事情的过程中所要达到的一个标准。
在努力的过程中,如果那个目标没达到,或者我们发现目标是错的,可以随时改,我们不执着于结果,但是一定要努力达到,达到了才知道是不是自己要的,或者做到一大半战胜了困难和问题后,才知道自己真的想要什么,这就是人生。
做了决定,就会有决心。但是碰到困难怎么办?如何不退缩不放弃?
主动做了决定以后,人就开始有了决心。什么是决心?决心是意志力和自控力。
这时候,因为孩子在这里感受到爱,与老师同学建立了信任关系,我们就会让孩子主动把“鞭子“交到他信任的人手里。
为什么?这就是原则,原则让人产生力量。
因为当他做了决定,开始完成目标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问题和困难。
逃避、退缩、找理由、找借口、情绪化、极度焦虑等等这些负向情绪都会出现,人的心态出了问题。
这一切都是他决心不够,意志力自控力不够,如果不解决,他的内在力量就激发不出来,勇气和意志品质都无法回到自身,最后还是会选择放弃。
这是最难处理的部分,也是我们最善长的部分。就是爱与幸福理论中个案研修要做的事,要让孩子明白他遇到的不是问题,而是真实的自己,在探寻真相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缺什么就补什么。
颐和老师们会通过自己专业能力去陪伴孩子一次次渡过这个难关。不任性,不逃避,去做该做的,而不是挑着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帮孩子把心态调整过来后,让他不断朝着目标前进,一次次突破困难,内心就会变得强大,目标也就终会达到,成就感也就随之而来。
在这种状态下,这个人:
一是有主动决定的权利,就有了自信;
二是有了决心战胜困难,战胜自己,也就拥有了强大的内心;
三是无时无刻都有确定的目标,才会努力拼搏;
四是目标为理想服务,人生有了正确的方向。
这四条做到了,人就放下小我和执着,得到了一个真我,得到天命的我,让自己成为了自己。
更是走出了可悲的孩子状态(一不知不觉被“物化”,二元黑白人生;二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造成责任的缺失;三战胜不了自己,超越不了问题,没有意志力和自控力。)
这就是颐和要给孩子们的一生最美好的品质。孩子们拥有了这些东西之后,学什么专业都能学好,做什么行业都能做好。
在大家只关注的学历、文凭和专业的时候,颐和不仅仅只关注这些,因为这些只是能力和才华,只是做事的能力,并不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
本末不能倒置!考上医学院,并不一定能成为好医生,考上会计专业,不一定能成为好会计。
只有当他拥有上述生命状态时,他的人生才真正光明,他会让所有人竖起大姆指,会让跟他在一起的人喜爱他。我们认为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五年了,颐和,准备好了!
爱的能量场,一整套系统,如:课程体系、出国体系、出口体系……都准备好了!
我们可以让更多的孩子进入颐和了。我相信能够面试进入颐和的孩子,在一到两年的时间,颐和是能让孩子从无理想无目标,有目标无理想的状态,到有理想无目标,再到有目标有理想的生命状态的。未来,我们还会看着他们依靠自己一点点地去体验生活,到了三四十岁成为非常优秀的人。
追求优秀,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
这一次,颐和招生并不是颐和要开始招生赚钱,因为没人在里面分红,咕咚们都是无私付出的。
招生,只是想告诉所有人:颐和准备好了!这个时候需要更多的人关注颐和、关爱颐和、帮助颐和,与我们携手并进,为中国的教育做出个样子来。不能让更多人到了四五十岁还在无明中,还在烦恼中,甚至在闭眼睛那一天,还有很多放不下的事情,这一生不能这样过,对吗?

如果你要具体了解颐和招生细节,可以联系如下人员:
张老师:17316265897
吴老师:18624444577
卢老师:13116167986

- 排版 -
公众平台编辑组
- 图片 -
来源于网络
- 投稿 -
如果您有美好感动的故事想要分享,欢迎投稿:3223213@qq.com;或者微信投稿:微信号13758270546
- 联系方式 -
如果您想联系我们,请拨打010-5989-7129(咨询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