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能力不是学来的,而是用心感受来的

标签:
爱与幸福理论情感杂谈 |
分类: 家庭改变案例类 |
人际交往中,沟通必不可少,需要通过它来交流情感与思想,以求达到思想的一致和感情的通畅。因此,在大家的普遍认知里都会觉得“沟通”很重要,都希望成为一个善于沟通的人。
那沟通的技巧或能力,真的是学来的吗?世面上有关沟通的书层出不穷,常常列举一二三原则告诉你,你只要掌握这些原则就学会了沟通,就会事半功倍。真的有用吗?也许有也许没有。要看你学完后,是否能“管”得住心,是“管”得了一时,还是“管”得了一世。特别是与亲近的人在一起,这一点更为重要。
郑委老师常说,家人是读心不读嘴的;你说出的话,对方90%听的不是你的语言,而是你的神态、表情、语气和语调。我们常常发现,同样的话,他说有用,我说却没用。这是为什么?其实就是心到了,一切就通了;心没到,一切都枉然。所以,我们应该先调心后调嘴,先管住了心,沟通的技巧自然就会了,沟通的能力也就提高了。
但是太多的人本末倒置或者舍本逐末,总去学很多沟通的技巧和知识,以为学了自己就知道了,其实浮于表面的知道都不是真“知”,也就不可能真“行”,知行合一,没有真“知”,“行”出来的都是虚幻。有了心,能感受到对方,你就真知了。
下面,请看两位学员与婆婆互动的小感悟。看看她们在与婆婆相处中,是真知吗?
年三十那天,婆婆生气地说:“对联没人贴,家里好多活也没人干,自己又干不动了。”她埋怨大儿子(老公的哥哥),光顾忙自己的小家,不考虑老人。我只能在旁边劝婆婆别生气,带着两个孩子把对联贴了。婆婆生气地躺在床上休息,一言不发。
吃过晚饭,哥哥嫂子还没有回家,婆婆又在生气地说:“大儿子每年的年三十都那么晚,饭做好了也不进门,光忙着去挣钱。”我心里觉得奇怪:“婆婆今年是怎么了?”
初一的早晨,我和婆婆还有大嫂,三个人一起包饺子,我们聊着过年的事儿,看着婆婆笑意浓浓。
我对婆婆说:“我知道年三十,你为什么发火了。别人都是一大家子,贴对联,挂灯笼,跟前有儿女陪伴着,而我们家儿女们都在外忙。你心里难受,希望儿女陪伴,渴望一家团圆。妈妈,你可以直接和我们说出来,我们会合理安排时间的。你昨天发完火,我们大家谁也不明白怎么回事,没明说,我们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我又对大嫂说:“嫂子,年三十晚,你们要去做什么重要的事情,可以直接跟婆婆说清楚,婆婆也会理解的。”
婆婆和嫂子笑眯眯的听着。一场因为情绪引发的误会,在谈笑间说清楚后,一下子散去了。一家人其实没有什么误会,只是要有一份相互看见对方感受对方的心,家是讲情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有了情就有了理,也只有“通情”才能“达理”!

婆婆是我家的太阳
早上,婆婆因为觉得我给孩子准备的早餐不够丰富(孩子其实在减肥),念叨了两句。老公很大声地让她别管了, 婆婆很生气地和老公争论了起来。
我在厨房听着他们娘俩的争执,第一反应是这件事是他们娘俩的事情,和我没关系。但是听到婆婆的那句“我也是为了孩子好”,心里立刻被婆婆温暖到了,我怎么没看到老人的心呀!在儿子减肥这件事上,我没有和婆婆说一声。
婆婆进厨房了,我说:“妈,您说的对,您也是为鸣鸣好,鸣鸣也吃主食,红薯玉米也是主食,比我吃的量大,能吃饱。还有鸣鸣现在在家这十几天吃这些,到了学校就按照您说的晚上少吃些。我现在也是什么都吃,就像您说的晚上少吃点。” 婆婆的气儿消了。
今天早上的事情真的很神奇,当我看到了婆婆那颗为孙子好的心,我说的话婆婆也能听进去啦。感恩婆婆让我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看见,看见就是透过事情看到那个人。婆婆就是我家的太阳,就是一个光明的人,就是我身边的榜样!

结束语:
如果每位儿媳都肯放下自己对婆婆的评判,不是用“眼睛”而是用“心眼”去看待婆婆,透过行为的外表去看到婆婆这个“人”,我想每个婆婆都可以当“妈妈”,每个儿媳都会享受“家有一老是个宝”的幸福。
你会看到老人处处都在为儿女着想,本是安享晚年的年纪,常会为了照顾孙子孙女放弃自己的时间;他们会把身体上的疼痛抛到九霄云外,为了儿女能回到家吃上可口的饭菜而忙碌大半天;他们会为了让儿女们在外工作放心,自己承受着孤独。即使你回到家听到的是“唠叨”,也千万别嫌弃,其实他们要的真的不多,他们只是希望儿女们能够其乐融融地陪伴她们几天。
如果每个媳妇都能像文中的媳妇透过婆婆的“情绪”或“唠叨”看到她们的那颗心。那这个千古难题将不再是难题!
一件事,一个行为,一个道理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在于你是否能放下自己的纠结与评判,用心去感受对方。当你不考虑自己时,对方就开始为你着想。其实能做到这点,什么事都能通,并不仅仅是沟通这一点上,也不光是与婆婆的相处上,在与任何人交往中都适用,都会有效果。
这就是真知,也就一定会真行!
让我们一起“把爱传出去,把幸福带回家”
欢迎朋友们和学员们分享更多的好的故事、学习感受和自家改变的故事给我,我会发布到博客上和微信公众平台上我的邮箱是zw-mail@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