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理解“愤怒的人”和“愤怒的自己”

(2019-07-14 14:04:04)
标签:

爱与幸福理论

教育

情感

分类: 感受生命的故事

人们往往害怕愤怒,因为愤怒容易造成失控,失控后就会产生一系列比较严重的后果,甚至是不可挽回的恶果。

 

人们面对愤怒的人,会害怕,想逃离,这是一种自我保护;而面对愤怒的自己,更多的是后悔、自责、否定自己,或是给自己贴上“脾气急”的标签来安慰自己,又或是将所有责任推卸给他人逃避直面的痛苦,这些方式都只会让你一生活得不光明。愤怒的背后是有更深层的原因的,需要你有勇气去揭开愤怒的伤疤,很多人缺的就是这样的勇气。

 

人为什么会愤怒呢?简单地说,就是某些人的行为或某些事刺激到了你内在的心结,让你感到不安全、不在掌控中,让你有被拒绝、被否定、被忽视的感受,又或是产生嫉妒时,都会有愤怒的情绪。这些都是害怕失去(恐惧)或者想要得到(索要)而产生的结果,都只和自己有关,和别人无关。

 

愤怒只是人的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学会认识自己内在引起愤怒的深层次原因,才是管理好愤怒的关键,而不是用压抑愤怒的方式来管理自己的情绪。至于深层次的原因,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留在你内在深处的心结也不同,这些心结就是负能量,我们称为“垃圾”,需要你通过一件一件事,不断捕捉你的情绪和起心动念,不是分析、不是判断而是去看见真实的自己,看见后在有爱的环境中真实表达,才能化解,这也是爱与幸福特有的“清垃圾”模式。

 

一般容易愤怒的父母,他的孩子要么容易愤怒,常常用错误的方式表达愤怒,宣泄负能量;要么习惯性压抑自己,不敢与人发生冲突,用讨好、隐忍、冷漠、封闭的方式与人交往。

 

人为什么会愤怒呢?简单地说,就是某些人的行为或某些事刺激到了你内在的心结,让你感到不安全、不在掌控中,让你有被拒绝、被否定、被忽视的感受,又或是产生嫉妒时,都会有愤怒的情绪。这些都是害怕失去(恐惧)或者想要得到(索要)而产生的结果,都只和自己有关,和别人无关。

 

愤怒只是人的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学会认识自己内在引起愤怒的深层次原因,才是管理好愤怒的关键,而不是用压抑愤怒的方式来管理自己的情绪。至于深层次的原因,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留在你内在深处的心结也不同,这些心结就是负能量,我们称为“垃圾”,需要你通过一件一件事,不断捕捉你的情绪和起心动念,不是分析、不是判断而是去看见真实的自己,看见后在有爱的环境中真实表达,才能化解,这也是爱与幸福特有的“清垃圾”模式。

 

一般容易愤怒的父母,他的孩子要么容易愤怒,常常用错误的方式表达愤怒,宣泄负能量;要么习惯性压抑自己,不敢与人发生冲突,用讨好、隐忍、冷漠、封闭的方式与人交往。


如何理解“愤怒的人”和“愤怒的自己”

小飞,10


在幼儿时代,小飞就常常容易愤怒,外在表现为与同龄孩子相处不好,有攻击性。


孩子曾说,最好的防御就是攻击。可想而知,他的内在世界是极度不安全的。这种不安全感,来自于家庭中孩子的父母——夫妻关系和婆媳关系不好,常常发生战争


孩子生活在战场里要么在激战中被炮灰,成为父母宣泄情绪的对象;要么成为父母的所有物被争抢;所以孩子变得在家讨好父母,当父母关系的润滑剂;但又极度否定自己,认为父母吵架是因为自己不好,认为父母一次次地宣泄情绪是自己没做好。所以,当他在外感觉被否定、被拒绝时,就会很情绪化;感觉被忽视时,就会很闹腾。


所幸,父母的改变,让他变得不再那么害怕,愤怒的情绪在有爱的环境中一次次被包容和理解,变得平和安定起来。孩子曾对妈妈说,我以前觉得你不爱我,所以我闹腾;现在我感受到你爱我,所以我不闹了。孩子也曾对爸爸说,我最怕的就是你们离婚……



路,40多岁


路是个长期愤怒的人。从小没有被父母认可过,父母又都是情绪化的人,家里的玻璃一月会换一次。在父母愤怒时,他就赶紧躲起来,可是,这种恐惧和愤怒却深深地压在心底。所以,小时候的他爱抓小动物弄死;或者被欺负时,先忍着,忍不了了,就会伤人,这样的方式也让他从小基本没什么好朋友,过得很孤独。在愤怒的同时,他又对自己不认可,很自卑,很讨厌自己,在大家面前抬不起头,与人相处特别情绪化,人际关系属于边缘人物,游走在大家之外。

 

等长大了,开始懂得掩饰自己了,那个愤怒的魔鬼会在喝酒后释放出来,每次打架都是因为喝酒。不过现在是越来越少了,因为进入了爱与幸福学习,爱的环境给了他包容和理解。

 

琴,40多岁


琴是个长期压抑自己,不敢愤怒的人。她害怕别人愤怒,也害怕自己愤怒。自己愤怒了,怕别人不接纳她,她就会觉得自己不好;别人愤怒了,她就被激发出小时候父亲对她愤怒的感觉(父亲是个情绪化的人;母亲是个压抑自己,逆来顺受的人),所以她不敢也没力量坚持原则,对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

    

她觉得只有努力了才会被认可,被爱。但她求认可的心永远无法被满足,因为她极度否定自己。当别人认可她时,她不敢接受,怕这是昙花一现,是假的,是客气话;当别人没给予认可时,她又更加否定自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永远活在压力和痛苦中,没有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俊,40多岁


俊更是个长期压抑自己的人。从小,他不敢表现不好,表现不好就会遭到父母讽刺和谩骂,这让他感觉屈辱。父母一次次愤怒地对他,他一次次地忍耐下来。最后,他就习惯性地压抑自己的情感,变得对周边冷漠和无感,他不相信人是安全的,他成为了一个孤岛,把真实的自己封闭起来,用好像佛系的状态面对所有人。成家后,也不会给予妻子和孩子温暖,家庭也就不会过得幸福。

 

如何理解“愤怒的人”和“愤怒的自己”


四个人,四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却都是小时候常被父母愤怒的对待造成的。无论他们是愤怒的人,还是压抑自己的人,都不是良好的生命状态,都会让自己痛苦,或者让周边人痛苦。

 

年龄小的孩子,父母改变了,就会很快改变。就像小飞的父母,他们曾经也是孩子,因为他们的父母不会当父母,所以造成了他们也不会当父母。现在他们的改变斩断了家族的轮回,让小飞不再延续他们的痛苦。

 

而已经成年的路、琴、俊,活了40多年,想要真正活得开心和幸福,更需要生命成长,才能有光明的人生,人生再没比生命成长更重要的事可做了。

 

习爱与幸福理论后,我们就会明白:越爱愤怒的人越需要被心疼,而能够心疼愤怒的人又很少。因为你一愤怒,周围人就会产生恐惧。父母一愤怒,孩子就会产生恐惧。愤怒是一件事被激发到一定程度,实在忍不住了才会变成被愤怒掌控的魔鬼。而爱与幸福最伟大的地方,就是在于它创造了一个爱的环境。就如爱与幸福里的颐和学校,它的伟大不是这里有多么美好,而是在这里你可以真实,无论你怎样都可以被接纳,因此很多人说这里像天堂。

 

如何理解“愤怒的人”和“愤怒的自己”

但是,在这个环境中,最重要的是:愤怒的人在发泄完后,一定要当场真实表达,对大家深深地道歉,为你愤怒这件事承担后果,只有这样做,你对别人的伤害可能就会少,别人才能接纳你的愤怒。接纳一个人的愤怒是最难最难的事,这是一个人修行到很高境界才能做到的。

 

郑委老师说:我们可以真实,但是不能压抑。真实有两种:第一种是像魔鬼一样释放负能量;第二种是像天使一样用正确的表达方式把负能量转化成正能量。

 

像琴和俊这样压抑自己的人,最应该的是把愤怒宣泄出来,用第一种方式;然后,在大家的爱中,相信世界的美好,相信人与人之间是有真情的,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他们就会真正开心起来。可是,他们目前连愤怒的勇气和力量都没有的,我们只有多关爱和温暖他们,等待他们敞开。

 

像小飞和路,因为常常宣泄负能量,所以更应该选择第二种方式——用感恩的方式感谢别人让你看到自己的愤怒,把愤怒转化成正能量。用这种方式,会让他们内心的负能量越来越少。当有一天,近乎于无时,就走向光明了。本来这些愤怒的泪水应该在小时候,在妈妈怀里流出来的,可是小时候没有得到包容,就只有长大后学习后,一点点流出来。

 

每个人心中都有很多故事,不压抑不自责去面对,学会正确地看待愤怒,不把它当作洪水猛兽,而是当作了解自己和他人、看见自己和他人的工具,那么愤怒就不再是可怕的魔鬼,而是遇见真实自己和他人的天使。

 

让我们一起“用生命感动生命,以行动带动行动” 


    郑委老师“爱与幸福”全国学员联谊会网址及视频课程地址www.iupup.com
    郑委老师近期受邀开设培训班公告:http://www.iupup.com/_d275972512.htm

    郑委老师助理:13511057996(北京) 13953170189(华东)13928406405(华南)

    郑委老师新浪博客地址(除节假日外每天更新)http://blog.sina.com.cn/cpep
    郑委老师微信公众号:zhengweilaoshi

    郑委老师邮箱zw-mail@163.com

让我们一起“把爱传出去,把幸福带回家

 

欢迎朋友们和学员们分享更多的好的故事、学习感受和自家改变的故事给我,我会发布到博客上和微信公众平台上我的邮箱是zw-mail@163.com 扫描下面二维码关注郑委老师微信公众号

   

向劳动者致敬!微信号:zhengweilaoshi(用微信查找方法:手机微信添加朋友功能-搜号码-zhengweilaoshi) 

 

微信公众号名称:郑委老师(用公众号查找方法:手机微信添加朋友功能-查找微信公众账号-郑委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