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有志,远大的志向,才能有德有责,顶天立地。女孩有心,良好的心态,才能有爱友善,优雅美丽。培养男孩,有责任,能担当,厚德载物,像一架飞机一样勇往直前,培养女孩,懂得爱,好心态,上善若水,像一只蝴蝶一样优雅美丽。看看现在社会有多少像飞机一样的蝴蝶,又有多少像蝴蝶一样的飞机。
真正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人的教育,让人在爱中成为优秀的人,去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此基础上,知识的学习才开始重要。今天我想借着我的博文,为颐和孩子卓远和颐和的孩子亦昕加油,卓远泡在颐和的爱中开始有志,对于男孩这有多么重要!亦昕泡在颐和的爱中开始有心,对于女孩这有多么重要!现在的教育体制下,有多少男孩无志(责),有多少女孩无心(爱)?!
看到这两个孩子的2017总结,我感动的想流泪,为颐和对爱的坚守,为颐和老师对孩子们爱的坚守,要知道陪伴生命的成长太不容易了,而卓远和亦昕在爱的陪伴下,终于要开始起飞了,如果不是颐和很难想象这两个小生命的人生是不是就这样随波逐流的得过且过呢,相信这个时候每一位颐和的老师都会因为这两个小生命的苏醒而感动的热泪盈眶。
卓远和亦昕是当代社会比较有代表性的孩子,在外人看来,他们都是内向的孩子,表现比较乖的孩子,在应试教育的学校里,默默无闻,不彰显自己,内心想好却没有力量能好,渴望爱的力量却在学校被忽略在家庭被要求,看似主观随波逐流其实是客观无可奈何。我常常和做教育的人说,最应该改变的父母是所谓中等生的父母,最应该拯救的孩子是学校所谓的中等生,中等生的父母因为不痛不痒所以不思改变,中等生的孩子因为不好不坏所以可能”混“一辈子。学习好的可能急功近利但个人努力,遇到时机调整价值观就好,学习差的孩子可能看似一无是处但生命顽强,因为处于困境而深刻思考等待时机一飞冲天。中等生的孩子还有两种,一种无所谓混日子得过且过,一种包裹自己渴望爱却不敢相信,卓远和亦昕就属于后者。前一种需要激发主观上已经放弃的内在生命力量,后一种需要相信人接受爱,前一种需要强刺激,后一种需要爱的陪伴,后一种更难帮助,需要有爱的人和有爱的环境花费巨大的耐心和智慧。
颐和学校各类孩子都有,学霸,中等,学困和陷入困境的孩子,无论什么样的孩子到颐和,都会经历”感受爱和接受爱到相信爱“这中间煎熬的过程,度过这个过程孩子生命状态就会发生质的改变,这是很多成人一生都无法体会的机缘,这个煎熬的过程,每个孩子都会不同程度的不适应,甚至是折腾,卓远和亦昕已经过了第一个阶段,他们在爱中感受到爱了,愿意接受爱了,这是最难的一步,2017是卓远和亦昕这两个小生命泡在爱中感受爱的一年,2018一定是卓远和亦昕接受爱和积蓄爱的力量的一年,至于这两个孩子什么时候腾飞,那就看这两个小家伙内心积蓄的勇气的多少了,无论怎么样,今天要好好祝福他们,给他们加油。还有两个孩子的父母,你们也一定要加油啊,想一想,今年孩子的改变和你们有关吗?如果你们觉得有关,一定也要在2018努力加油啊!
2018,卓远和亦昕,大胆的去接受爱吧,大胆的去爱别人吧,真实的去生活,在爱中历事炼心吧,活在奉献与感恩的循环中,不执著于结果,只为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绽放。
逝者不死,必将再起,其势更烈
文:颐和的孩子 沈卓远(15岁)
2017年很快就过去了,当我回头再看的时候,总是觉得时间过得很快,这一年来过得很有意义。记起去年的自己真的有些不堪、落魄、沉浸在自己阴暗的世界中拼命挣扎。
当我回想才发现自己改变了许多,已经不再在自己的世界里痛苦,悟出了许多人生的道理,发现了自己的潜力,肯定了自己的能力,自信了许多许多。
我先评价一下自己吧,我这人有时候很沉默,有时候很幽默;有时候很喜欢安静,有时又耐不住寂寞;有的时候很冷静,有时很随性;有时很严肃,有时候又很神经。我悟性很高,潜力很大,但是不愿意改变。有些该正经的时候一点都不正经,有些放荡不羁。
人生或许就是如此,常常大起大落,给你了绝望,也给你希望。逝者不死,必将再起,其势更烈!我或许真的是因为过去才产生了很大的悟性。前一年我的心态真的很差,不如从前一般能够坚持,曾经的我,早就被生活改变了,曾经拥有的一切都已不在,曾经的希望都已破灭,曾经的梦想都已相去甚远,去年的我,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会让我快乐。心,仿佛真的凉了,情感,不是为了自己而表达,话语,只是为了奉承而说出。生命在那个时候,对我来说重要吗?但是我,并没有选择死亡,支撑我的生命的,并不是父母,也不是朋友,而是我那颗早已冰冷却仍然柔情的优柔寡断的心啊......
我现在也能记得我最初来到的颐和,那么陌生,但是却找到了一些迷失依旧的感觉,我没有用以前的生活方式去过,而是像最初的生活一样,那时的我心中仍是痛苦不堪,还是不懂如何珍惜,浪费了许多生命,失去了许多快乐。再后来,我渐渐不再陌生,有时也会吐露自己的心声,但是抑郁越来越难舍弃,让我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出现了很多幻觉。恶梦连连,对睡觉也很害怕。
再过了许久之后,我终于出现了一些转机,我有些相信爱了,我徘徊中寻得了一丝光芒,不知道从哪里来,让我的心感到了一丝丝奇怪的温暖,我有些抗拒这莫名的感觉,但是我牢牢地记住了这种感觉,让我知道这个世界对我而言,还拥有一些意义,我那时才明白了一个简单至极的词语,叫做“珍惜”。而这个词,世上有许许多多的人都不明白。
我终究会变好的,我相信,只要一个人追求优秀,成功自然会来找到你......
我被颐和的爱感动到了
文:颐和的孩子 亦昕(15岁)
现在已经是2018年了,再回首看看我的2017,是愉快的,难受的,幸运的。
2017年我离开传统学校来到了颐和,外界都说这是一个有爱的学校有爱的地方。初来乍到的我在新的环境里小心翼翼的,害怕学校里的师生对我有不好的印象。但在这个有爱的地方我慢慢不再拘束,慢慢成长。
在十一月份很多同学去新西兰游学时,我觉得自己很幸运没有去游学,因为在十月底的时候自己的状态特别不好,就嚷嚷着要回家,但在艳红老师的陪伴下我走了出来。十一月份我们建立了颐和手工组,我还认识了受伤的立平阿姨。我一直都在和立平阿姨学习钩针,在钩针中我找到了自信,我知道了自己原来还有闪光的一点。但是在钩针的时候我会心急会比较,急是因为看见别人织围巾就织的很快,而我钩东西却很慢,再看看旁边的立平阿姨,稳稳地在那钩,钩出来的还好看精细,所以在钩针的过程中我有想过放弃想过逃避,但是我的初衷是要在钩针中磨炼自己,所以我不能轻言放弃。
十一月底研十八给了我很多感动,我没有想到我钩的东西可以让他们感受到爱和温暖。没有想到我也会去传递一份爱一份温暖。我得到了很多的认可,可能这是我收获到的最多的一次认可。
研十八后我们手工组就有了很多的订单,开始看到这么多的订单时我很开心,我也很愿意去完成并完成的要比之前的好,对自己有了要求,自己也有了很大的压力。但当我听到要钩六只兔子的时候,我有点头皮发麻,六只重复的钩,一只接一只的钩,我就有了厌倦但是我不能不完成就硬着脸皮去钩。直到这个厌倦越来越浓烈,我开始以各种理由不去钩针,就在宿舍缩着不是睡觉就是织自己的围巾,这种逃避和懒惰让我连棍术课都不想去上,有点颓废的感觉,什么都不想干没有兴趣。但回过头自己想了想,一味的逃避有什么用,东西还是得完成,不能咋样舒服就咋样来,自己都没有努力的尝试怎么知道自己完成的不好?我突然明白了责任的意义,没有有始有终,没有做完做好,哪来的责任?
2017是我第一次在颐和过元旦,本来还有点惋惜,因为没能看各个卫视直播的元旦晚会,没想到颐和元旦晚会自己竟然如此开心,才知道能在颐和跨年比看卫视直播要美好的多。颐和孩子的每一个节目都能从中看出大家在台下的辛苦排练和大家的用心,而我们家的节目就有点不一样,在晚会要开始的那一天才正儿八经的排练过一次,但现场状态都特别好,本来很怯场的我都可以慢慢放开自己。晚会表演完后我们拥抱了周围的家人,我情不自禁的流泪了,我被感动到了,我被颐和的爱感动到了。当璀璨的烟花在颐和的上空升起的时候,我突然想念我的爸爸妈妈我的爷爷奶奶想家了,本来以为不恋家的我来到颐和却开始频频想家。
我对着绚丽多彩的烟花许下了我的2018年的愿望——要突破我自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