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
P”,一起为国家,为社会,为他人
——专业人士不是“培训”而是“沉淀”和“传承”
文:郑委
我是要开始全面而深入的培养专业人士了,我深深的知道爱与幸福专业人士的培养不是“培训”也不是“课程”,这样的模式是西方的模式,中国文化讲究“沉淀”和“传承”。
我一直都在思考着如何有效的培养出更多的有爱有情怀有格局的专业人士,一起去做更多为国家,为社会,为他人有意义的事情。最近快一年的时间,我做个案让玉梅老师旁听整理案例,我去临汾运城讲课柯思武,冯怡临时陪同后说收获很大,国庆前我去杭州开爱未来的会议,两天时间大老徐,启明,立平,纪南,亚曙和我在一起,他们说这样在一起的收获特别大,尤其这一次清迈之旅,我对每一位家人进行了深入研修的同时,我第一次有意识也是特别系统的在每个案例结束的时候还原案例,告诉当事人和指导师我为什么要这么指导,当事人尤其是冬梅老师说收获巨大。
这次清迈之行让我坚定了我之前的想法“在生活中培养指导师,在工作中培养指导师,在活动中培养指导师,在旅行中培养指导师”,遵循“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几千年的中国传承的文化,“学做人和学技能”双管齐下,追求“德艺双馨”的境界,我要在生活和工作的点点滴滴中指导他人并交流思想,想成为专业人士的可以有时间就陪着我,和我一起工作和旅行,在点点滴滴中感受和学习,当我写下这句话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我也把自己“放在了一个时时刻刻都要自律和助人的聚光灯下”,此刻的我没有压力,内心很喜悦,我发现这样做我会更加精进,这就是教学相长的意义吧。
具体怎么做呢?我此刻不是很成熟的想法是,第一,我会让冬梅老师牵头来做这件事,第二,以爱上幸福吧“V
P”——V爱P“非常有爱的人”为主要平台,开展各类工作,活动和旅行。每一位想成为专业人士的人都要成为“V
P”。大家都知道“VIP”,这个社会,提到VIP都是“有钱,有权,有名”的人,我觉得这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误区,真正的VIP都应该是那些“有爱,有格局,有情怀,愿意无私为国家,为社会,为他人”的人。所以爱上幸福吧“V
P”平台要团结并凝聚一群这样的人,这一群人在一起,相互学习相互研修,组织各种活动和旅行,有目的的帮助更多群体成长,“V
P”平台的人既可以自己成长,也可以成为专业人士。第三,想成为专业人士的人可以和我一起参加各种活动现场实操学习,就像这一次冬梅老师和我去清迈研修旅行考察一样。当然,参加什么活动,参加几个人,谁可以参加视当时的情况而定。第四,“严师出高徒”。我会非常严格,严格的核心是努力自律,热爱生活,案例整理(文字),同修分享等。第五,我不是老师也不是师父,你不是学生也不是徒弟,我努力工作,热爱生活,成长自己,你和我一起努力工作,热爱生活,成长自己,我们是平等的,你愿意学就认真学,你愿意提高就多问,我不能保证你成为什么样的人,你也不要对我有过高的期待,学习和修行,随时开始,随时终止,一切随心。
清迈回程的路上,我有些兴奋的和冬梅老师说,“V
P”平台上未来的活动会很多,其中,我们不如搞一个全球旅行,去很多的国家,看这个国家的文化,考察这个国家的优质的教育,参观最有代表性的景点,缅怀让我们崇敬的人,共同学习和研修,冬梅老师也特别兴奋,我发现我内心就是个孩子,我是不是要早早的圆了我儿时的环球旅行的梦呢?这几天我一直在想,我想去俄罗斯去看看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校和后人,缅怀我心中永远的偶像,去看看“人类的新未来”谢琴宁学校,我想去北欧看看世界上大家都说的最好的教育,当然在我心里我相信未来最好的教育在中国,我可以去看看杜威,看看卢梭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可以看看夏山,可以看看小豆豆,看看他们的教育理念为何至今还散发着光芒......
人生一直在路上,不在乎终点,只在乎一路的风景和陪你一起看风景的人......
旅行中研修,研修中成长
文:爱与幸福指导师 高冬梅老师
前几天的博文中郑委老师提到我们接下来会做一系列集环球旅行,教育考察,文化比较还有个人深度生命成长研修为一体的研修团,通过2次的海外特色研修,我们能明显感觉到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有巨大收获,用大家的话说,这样的研修考察旅行太值了。清迈这个团的成员我大都比较了解,我亲眼目睹了他们参加前后生命状态发生的巨大变化,郑老师要求我们回来组织网络分享,分享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家长们了解孩子们学习和未来的道路多种多样,让有条件的孩子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活出自己精彩的生命,欢迎大家参加我们在月23日晚上8点的YY分享会,大家可以听听团员们的切身感受。
今年以来由于很多爱相随的老师到各版块负责工作,指导师的数量明显不足,7月份我写了关于招募分享师的思考,收到了很多学员的报名资料,我把资料全部转给现任随长汪启明。这期间很多人向我打听郑老师什么时候培训分享师,如何培训呢?他(她)够不够资格参加培训呢?这一系列的问题在这次的研修考察旅行中有了明确的答案,
跟随郑老师旅行是一种特别好的培训专业人士的途径。做为这次团里唯一的指导师,我成了首批受益者,所以我也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我的收获。爱与幸福大变革后,聚集了一批正能量的人士做为各版块负责人,郑老师终于能腾出时间精力来培养专业人士,这次的研修过程中,郑老师特意做了案例回放和讲解,不仅让当事人更清晰地看见事情的真相,也让我这个学生犹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由于是考察旅行,我们大家吃住行都在一起,和郑老师非常近距离的接触,通过老师的言行举止,让我更深地感受到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指导师,重要的不是掌握了多少理论知识,参加了多少次培训,最关键的是是否有一颗无私付出的心,真正做到付出无所求,还要感恩。
我们此行白天考察,晚上郑老师带着大家深度生命成长研修,几天的活动几乎天天是凌晨结束,早早起床,这次来回程都是都是凌晨抵达酒店,在飞机上郑老师一点都没休息,一直在和我说着爱与幸福的现在和未来,回程到杭州后我们都纷纷回家休息了,他还继续前往郑州讲3天的课,那天早上还抓紧点滴时间写了博文,
当我下飞机看到当天的博文时,我心里被深深地震撼了,如此忙碌下的老师还在坚持写博文,他说大家都在写博文感受,教学相长,他也得不断进步。以前我会说心疼老师,而此行让我获得一种新的力量想突破自己,我心里默默想再忙我也得把这次的感受写下来。
在清迈的第一次研修中,郑老师说成长就是疼痛的,就是要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尽管在很多人心目中我已经很无私付出了,但我深知修行是止于至善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我也需要不断成长自己,这样就可以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让更加积极正能量的人愿意加入到幸福小家,帮助大家,贡献国家的行列中来。就我自己而言,是个典型的理工科学生,也是不爱动笔写的人,每次参加活动,很有感受,回来后自己确实也忙,要把落下的工作补上,所以就给自己理由,忙,没有时间静下心来写,同时我还给自己找了个名正言顺的理由,做比写重要,就这样很多感受稍纵即逝,自己不践行,所以我也很难带动爱相随的老师们写感受,自从大老徐在青岛和爱巡山发起每天写读博文感受后,启明接手爱相随之后,明显看到写感受的学员和老师越来越多了,通过写博文读后感越来越多人更真实,全国各地各个正能量群体在聚集,写既是对自己的梳理,也是以一种能量的传递,想起郑老师开博客的第一篇文章是我写的感受,8年多了,郑老师坚持不断写博客影响了无数家庭,博文对每一个改变自己成长自己的家人来说就像是我们每天的精神食粮,而我在这方面却停滞不前,确实太宽容自己了,尽管这次我回家的时间不到一周,要参加厦门的大型活动,受邀给一个企业做公益讲座,QT
分享,辅导,公司里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处理,我逼自己挑战自己的舒适区,动笔把这几天的感受记录下来,今后我也想多写写,想到这里,内心升腾起一股力量。
清迈第一次研修在一位家人的生日中开始了,我们大家给他唱生日歌,他的行为举止充分展现了他内心的不自在,觉得自己受不起,郑老师注意着每一个细节,让大家给他唱了5遍生日歌,一遍一遍引导他如何放松自己,慢慢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这期间我看到了这个男人眼里的泪花。紧接着郑老师引导这个男人去感受老婆需要什么,并对老婆说了几句贴心的话,一瞬间这个女人有了小鸟依人的感觉,脸上荡漾着羞涩幸福的笑容。这是一对研十六的夫妻,研修班前曾经要分道扬镳,可是短短的点拨,开启了这对夫妻的蜜月之旅。在接下来的旅行中,夫妻俩幸福甜蜜的笑容羡煞我们所有的人。这个案例对我非常触动,尽管我知道这个女人还有一段修行的路要走,但是我相信清迈让她找到自己苦苦追寻的感觉,有了这份感觉她会更愿意成长自己。
郑老师让HW讲讲她的生命故事,HW讲到小时候患哮喘,父亲身为著名的外科大夫却对她的病无能为力,非常自责,尽管父母非常爱她,但她却认为自己这个生命是多余的,如果没有她,父母就不用这么辛苦,长大后因为怕药物伤害还和父亲抗拒吃药,折磨父母,由此她对父母有了深深的愧疚,这个案例特别明显让我看到原来自责的负能量如此之大,以前经常听郑老师说自责是一种负能量,那只是一个知识点,但是今天的案例让我彻底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当郑老师让她对家人说3句话:第一句:亲爱的家人们,你们可以送我一个礼物吗?HW在表达时说,“亲爱的家人们,你们可以送我一个小礼物吗?谢谢”,郑老师马上让她重说,去掉小字,不能说谢谢,郑老师还特意对我解释这之间有什么区别,一字之差,意义完全不同,紧接着说第2句:夫妻俩的要送我2份;第3句:我不会还的。
郑老师真是料事如神,他一眼就看出HW的心理活动了,HW正准备让夫妻俩只送一份,而且也打算买礼物送大家。接下来郑老师还要她对现场最不熟悉的一位男性学员ZW说,你送我一份礼物可以吗?HW表达时可以吗3个字说得特别急促,郑老师要她重说,清清楚楚地说,让这句话在她心里留下印迹。结果ZW回答说,我会送一份最适合的礼物给你。一位相对陌生的男学员的表达让HW一下子倍感温暖,她扒在我身上抽泣着,我相信HW真正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和美好。在这个案例中我看到了郑老师的严谨,一字之差都不放过,说话的不同语气他都能感受到生命的不同状态,每一个细节都折射出老师对一个生命的敬畏心,这一切让我深深地折服。
在郑老师引导HW的过程中,另一位学员SQ哭了,我去抱她,因为1天前她刚刚和我说过她小时候的一些经历,我脑海中马上闪出一个念头,她也觉得自己是多余的,在她的诉说过程中她提到别人都说她是扫帚星,她就认为自己不好,内心深处有深深的自卑,这个过程中郑老师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问她,家里人说过这句话吗?妈妈说过吗?一步一步引导学员看见自己这个生命,看见真相。就像郑老师在博文中所说的,这其中,最怕的是专业人士不去看见而是不断的去分析,判断和总结,把自己的分析,判断和总结强加给学员。短短几句话,却如此一针见血,因为这个过程中我内心闪现的念头就是自己的分析,判断,就是先入为主。这个过程让我幡然醒悟,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对生命成长的引导不仅在晚间专门的研修时间,还体现在日常活动的每一个细节中,因为是旅行,大家没有课堂上的拘谨,刻意,是在比较轻松自如的状态中,更还原生活的常态,更贴合我们和亲人在一起
的真实状态。例如在一次的早餐中郑老师无意中听到2个团员的交流,便在路途中引导学员内观自己,是否太在意自己的感受了,是否执着于自己,并让她学会真实地表达感受而不是情绪。进而让她逐步看清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并可给予具体行动方案,为全团家人服务,小到为大家倒茶水,大到安排团里的后勤工作,学员从开始的抗拒,到慢慢接受,到主动去承担一些具体的工作,最让我感动的是回到杭州,在没人授意的情况下,该学员主动细致地安排了大家到酒店的交通。短短几天,看到完全不同的生命状态,而且这一切都在嬉笑怒骂中,丝毫没有刻意,没有安排,却深入人心。
还有一次我们在游览清迈一个寺庙——城市柱,上面写着禁止女性入内。团员们对此有了议论,郑老师在晚间研修时反问大家,你们觉得不让女性进入是歧视,是不尊重,那你是否尊重了别人,是否尊重了泰国文化?当时看到告示牌我也在琢磨它为什么不允许女性入内,不过我觉察自己的内心没有任何的不舒服,我只是好奇他背后的故事,这种好奇会让我们更深入去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然而如果是抗拒,是抵触,我们就可以看到真相是太关注自己的感受,活在执着的痛苦中却不自知。这不就是爱与幸福所说的任何让你有情绪不舒服的人和事都是来让你成长的,生活处处是修行,跟随着自己的人生导师云游,我们何其幸运,短短数语,总有四两拨千斤的感觉,这些远远不是课堂培训能达到的效果和收获。
这样的方式让我想到赫赫有名的老中医行医天下,学生跟随左右的场景,老中医医治身体上的疾病,郑老师医治的是精神上的疾病,我也圆了自己想成为一名中医的梦想。
高冬梅
2017年10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