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人的人关注真相而不是关注现象
文:郑委
这几天有一篇文章《感受真实,却未必是真相》在各个群被不断地转发,很多人称作为牛文,这篇文章给了很多人启发,文章的作者就是大家熟知的爱与幸福的李盯盯老师,盯盯老师现在是个孕妈妈,很快就要生产了,我们大家都在盼望着一个新的生命到来,开启她美丽的人间旅程。想着五年前第一次在广西南宁见到盯盯时的场景,我真的不敢相信她这些年的巨变,我觉得用不了多长时间,她会成为一名特别好的指导师。
今天借着盯盯老师的文章,我也想和大家谈谈现象、事实、情绪、感受和真相的关系,并想告诉大家:学会表达感受而不是表达情绪,学会关注真相而不是关注现象。
现象、事实、情绪、感受和真相的关系。很多人理不清这四者的关系,让自己一生都可能生活在痛苦当中。当我们遇到一件具体事情或一个具体问题的时候,人们往往根据表面的现象进行判断后,并不在意的是自己的真实感受,并忽略真实感受背后的事实和真相,而是直接表达自己当下的情绪,其实就是宣泄自己的情绪,给自己和当事人造成麻烦、矛盾甚至很大的痛苦。
例如,当我们回到家里,看到孩子没有好好在写作业,我们内心马上升起一种“不满的情绪”,嘴上说着诸如“你怎么还不去写作业!每天总是这个样子!能不能自觉点!别人的孩子都能每天回家就完成作业你就知道贪玩!你能不能理解理解父母的辛苦让我们少操点心!如果你再这样下去以后该怎么办?!”这些于事无补,不能解决问题,伤害着孩子,充满情绪化的语言?
这件事情中,孩子没有好好写作业是现象,事实可能有很多种,可能是孩子生病了,可能是孩子上课没有听懂,可能是孩子已经厌学了,可能是孩子不喜欢老师,可能是孩子和父母对抗故意不想写,可能孩子没有上进心,可能是孩子责任心匮乏......
做个比喻大家就可能好理解了: 没有好好写作业是症状(现象),事实是病因,针对症状而远离病因治病,非但不会有好的结果,还有可能病的越来越严重造成更可怕的后果,而作为医生,其实连对症状治病都没有做到,而是因为看到症状,内心有难过,痛苦,不安的感受,然后通过不满、抱怨甚至批评的方式发泄着自己的情绪,说着”你怎么又病了!怎么总是病呢?!说了多少次要注意自己的健康怎么总是不听呢?你是不是理解理解我每天看这么多病人累得要死,你还来凑什么热闹!你如果再不听我的我觉得未来你离死就不远了!“这些和治疗完全不相关的话,作为病人你会是什么感受呢?
而事实的真相可能是父母关注孩子的学习远远超过了关注孩子本身,父母没有爱的能力,他们并没有爱着自己的孩子而是爱着自己心目中勾勒出的孩子形象,孩子感受不到父母温暖而又力量的爱,而一直感受到的是父母因为自己学习没有达到父母内在的期待而饱受讲道理、不满、抱怨,批评甚至打骂的负能量情绪化教育,孩子内心慢慢失去了上进和自信,孩子慢慢开始因为父母的不认同而抗拒作业和学习。而想要解决孩子写作业的问题,其实我们要真正解决的是父母是否真正的爱孩子,让孩子充满责任、自信和上进,当孩子充满了责任、自信和上进的时候,孩子还会不好好写作业,不好好的学习吗?
一个人成熟的,有智慧的,有爱的人,在遇到任何事情,都不会用情绪化来解决问题,他们都会透过事情的现象来看到现象背后的事实,懂得控制和转化自己的情绪,关注自己和当事人内心的感受,然后在事实的基础上分析判断出来事实背后的真相,然后就真相来解决问题。
请不要执着于现象,请不要总让自己在情绪中,请关注自己和当事人的感受,透过事实寻找真相,找到了真相,对症下药,一些都会迎刃而解,否则你只会在现象和情绪组成的死胡同中出处碰壁,不仅仅伤害自己同样伤害着别人,周而复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受真实,却未必是真相
文:爱与幸福大家庭 李盯盯·老师
最近大家都在回忆成都研九的场景和生命故事以及我们很多同学的真实表达,大家都很感慨。因为我不在现场,我不知道真相,所以不想评价,但有一句话我还是很想说:感受真实,却未必是真相。这是在辅导时老师说过的话,我记住了。任何一件事情,尤其是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的事情,都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体验,这种感受很真实,甚至真实得太痛苦。
比如你上课迟到了,我们看到的只是你迟到,我们的感受是你不守时,没有时间观念。然而真相可能是你上课前肚子不舒服拉了肚子耽误了时间。你的孩子可能今天没去学校,你看到的是孩子不去上学了,瞬间慌神了,可是真相可能是孩子昨天在学校被某同学欺负了。你的后续跟踪可能缴费排队了很久也没轮到你,你觉得可能被人插队了,觉得被我遗忘了,觉得我只管收钱就不管你了,真相可能是老师出差了可能老师前面的同学都做了两个月。某天你给我打电话我态度不好,你觉得自己受怠慢了,真相可能是我刚从医院出来医生对我说了不好的消息,也有可能我在赶公车却一直挤不上,你却看不到我的颓废和失望。你可能发了智慧表到群里,却没有人回应你,你觉得这个群的人不热情,对你不关心,真相可能是大家都在处理自己的工作。诸如此类事情,每天都在你的身上发生,你的感受是那么真实,你多么讨厌这样的感受,这样的感受给你带来痛苦,给你带来挫败,给你带来失望和失败以及消极否定自己的感受体验,但是那又如何呢?这是真相吗?感受需要被接纳和认同,真相却需要我们跳出受害者的角色才能看到。不要轻易否定自己,也不要轻易评判别人,因为你不是他,焉知他所受的苦?当你执着于自己的感受时,只会苦了自己的同时离真相更远。
让我们一起“用生命感动生命,以行动带动行动”
微信公众号名称:郑委老师(用公众号查找方法:手机微信添加朋友功能-查找微信公众账号-郑委老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