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点题:前段时间高考、中考及小学毕业考时,吸到很多娃娃在跟家长要奖励,如买ipad、手机、旅游,甚至有些家长承诺了又不兑现从而和小孩产生矛盾。该不该将成绩和奖励挂钩?
——读者李先生
相比成绩,更应关注孩子努力的过程
——郑委老师答记者问
记者:这样的奖励方式到底好不好?
郑委老师:这种方式肯定不好。因为这其实不是奖励,更多是一种交换。努力学习,考出好成绩,这是一个孩子的本分,是他的责任。责任心绝不能用物质来交换,否则最后的结果就可能是孩子没有了责任心,变得非常功利。因为他不是真正地为了自己而努力,而是为了结果而努力。一旦孩子觉得达不到目的,就会提早放弃,他连努力都不努力就放弃了,这样孩子就会没有自信,变得心态消极,会习惯性地什么事情都找理由、找借口。
记者:怎样的鼓励才是最到位的鼓励?
郑委老师:现在中国家长有个普遍的误区,动不动就表扬孩子说:“你很棒!”实际上,对孩子应该“少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多评价”。如果要表扬孩子,表扬也一定要在事后,不能在事前。什么是在事前表扬?比如,家长说“如果你能去洗碗,你就很棒了!”“宝贝你很棒,你一定能学习好,你一定能取得好成绩!”这种做法根本就不叫表扬,它的目的性很强,这是有目的的“忽悠”。
但如果事后去表扬,就会让孩子感觉到“家长关注我,我的努力有人认同”,孩子的价值感才会增加,从而更加努力。孩子做了家务,这是该干的事,一般来说不应该表扬,但是孩子取得了重大的成绩,比如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这样的事情一定要表扬,而且是事后表扬,比如请孩子吃个饭,一家人祝贺一下,孩子就会觉得自己非常有价值。
即使会表扬也要少,表扬这种教育方式要越少越好,更应该注重的是鼓励。鼓励讲的是过程,家长要在孩子做事的过程中,不管孩子做得成功还是失败,都要多发现孩子做得好的地方,给他指出来。并且应该使用“鼓励的模式”:首先一定要描述孩子的具体行为,然后说出这个行为的结果,最后表达你的感受和希望。比如孩子最近学习很努力,你可以这样说:“孩子,你最近常常学习到晚上十一二点钟(这是具体行为),成绩有了进步(这是行为的结果),不过妈妈很心疼你,你要多注意身体(这是感受和希望)。”看到孩子的优点并把它指出来,这就是最大的鼓励。
家长们一定要切记的是,不管是表扬还是鼓励,都不能有目的性,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非常好的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好,家长说的话孩子都能听进去。
记者:奖励孩子,除了成绩,家长还应关注什么方面?
郑委老师:当分数和物质挂钩时,家长一定会收获一个有问题的孩子,或者是孩子反而会变成一个学习并不好的孩子。为什么?因为孩子会认为:“妈妈爱我是为了我有好分数”,“妈妈拿物质奖励我,才是爱我”。孩子感受不到精神上的爱,这是我们很多孩子都会出现的问题。
我们一定要关注孩子学习的过程,本末不要倒置。“末”是成绩,“本”是孩子的责任心、自信心、上进心、学习方法、抗压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等非智力因素,这些才是孩子成绩好的关键。
其实在进入青春期之前,绝大部分孩子努力的动力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家长真正地爱他,一是他的努力有人欣赏,他有成就感。而现在很多家长高要求高期望,总拿孩子和别的孩子比,总拿孩子和自己心目中的好孩子比,总看到孩子的不足。当孩子不被家长认同的时候,亲子关系就会慢慢变得紧张,最后孩子不再听父母的话。
(本文摘自《成都商报》2012年7月8日,责编:李学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