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郑委老师
郑委老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9,677
  • 关注人气: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孩子们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

(2012-08-14 08:51:32)
标签:

暑假

孩子教育

教育

家长

家长教育

真正好

杂谈

    暑假过了大半,不知道家长们有没有帮助孩子们度过一个对孩子们来说充实而有意义的暑假?我们常说,要让孩子走向优秀,有三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读好书”“交高人”“长见识”,暑假正是践行这三项内容的最好时机。有不少家长都为孩子不会写作文、写作文言之无物而发愁,而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孩子们的经历、体验少,孩子们心里没有东西,笔下又怎能写出东西来呢?而归结到家长的身上,就是家长们没有帮助孩子“读好书”“交高人”“长见识”,没有给孩子们创造相应的条件;再往深了说,是家长们认为这些不重要,学习成绩最重要——殊不知,这些比学习成绩重要,而且这些做好了,反而能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孩子有了动力学习,成绩才会稳步上升。

    今天选择的这篇教育大师苏霍姆林斯基的文章,正是跟我们眼下的暑假相关的。苏霍姆林斯基在文中说,为了培养和发展孩子们“求知欲、好奇心、活跃的智慧和鲜明的想象”,每周带领学龄前的孩子们“到果园、树林、河岸边和田野里去,我们的‘课本’就是我们周围的世界”。有了真实鲜活的生活体验的孩子们,“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了,他们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充满了灵性,给人意想不到的惊喜。其实,不只是对学龄前的孩子们可以这样做,每一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家长们都应该让孩子多体验。如果在这个暑假里,家长们还没有做过这方面的努力,请赶紧行动起来吧!

 

让孩子们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

    (本文摘选自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本书为幸福家族129期学员河南濮阳郑CQ所推荐,现在我们摘选书中的文章和大家分享,他的“把爱传出去”,能让更多的人“把幸福带回家”,感谢郑CQ!)

 

    不久前,到我们这里来参观的一位基洛夫格勒州的女教师抱怨说:

    “我真不懂,孩子们上学以后,在他们身上发生着什么变化。孩子来的时候,既聪明伶俐,又勤思好问。可是你瞧,到了五年级,他已经是个平平常常的学生,而到了六年级,他就不想学习并且掉进不及格学生的行列里去了……怎样来解释这种现象呢?”

    的确如此。为什么许多学生学得不好呢?为什么八年级的学生,对于一个要求稍加思考的基础性的问题,也往往不能独立地进行分析呢?按所谓教学论的道理来说应当是这样的: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他获取新的知识就应当越容易。可是事实上完全相反: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他往后的学习反而越艰难。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为什么许多少年在八年级毕业以后不想再学下去(他们说,学习太困难了)呢?

    我坚定地认为,现代学校的整个教学体系有着非常严重的缺点:没有足够的智力的训练,也就是说,没有进行足够的专门的工作来发展学生的能力。学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别人的思想,却没有表达自己的思想。向他们提出的惟一的任务就是:识记,保持,再现。像我们现在所做的那样,把学校的语文教学仅仅归结为死抠语法,这是很荒谬的,要知道,儿童早在知识世界上还有语法这个东西存在以前,就已经能理解本族语的极其细微的情感色彩了。因此,学校的首要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善于思考和善于说话。有经验的教师们都确信:许多学生之所以连语法也没学好,正是因为词并没有成为智力发展的手段。

    我在学校里工作了33年,得到一条信念:必须把儿童的生动的词语和儿童的创作作为教学体系的基础。不要重复别人的思想,而要创造自己的思想。我曾有幸(是的,这是真正的幸福)把一个班从预备班一直带到十年级,领着他们走过一条完整的认识的途径。我相信:要使儿童的求知欲、好奇心、活跃的智慧和鲜明的想象不仅不熄灭而且得到发展,那么我所上的那种所谓“思维课”是很有必要的。

    我让我未来的学生——六岁的学前儿童每星期到学校来两次。我带领他们到果园、树林、河岸边和田野里去。我们的“课本”就是我们周围的世界,就是太阳、树木、花朵、云彩、蝴蝶、各种颜色和声音、自然界的各种各样的复杂的音乐。我们每出去参观一次,就把这大自然的书读上一页。譬如,这些书页的名称有:自然界里的生物和非生物;水里和陆地上的生命令;穗子和种子;自然界在春天的苏醒;秋天的最早的象征;蚂蚁的生活;天空的云雀……

    儿童学习看出并且通过亲身体验去认识事物跟词之间的深刻的联系。在这种思维课上所取得的效果,是任何书本和任何课程都无法给予的:孩子们不仅是用智慧,而且是用整个心灵来感知周围世界的,去点燃思维的火药。在思维课上,孩子们不仅是听,而且是用感官去感知这些词语,如:闪烁的群星,柔和的风。这些词语的声音,在孩子们的意识里永远地跟鲜明的、难忘的、激动人心的画面结合起来的,因此就成了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个性的东西。

    每一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要打开他的创作的泉源,就必须教给他观察和发觉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众多的关系。譬如眼前是一棵繁花盛开的树。儿童看到闪耀着的阳光的光点、雪白的花瓣、忙碌的蜜蜂、颤动的树枝和悠闲的小蝴蝶。我给孩子们指点出这些事物之间的几十种的相互联系,于是激发起他们自己的、活生生的思想来,孩子们就编起各种故事来了。只有在儿童亲眼看见的那些事物之间,才能找到成千上万种的联系,——也就是说,关于开花的苹果树和春天的太阳、关于蜜蜂和树枝、关于小蝴蝶,就可以编出成千上万个故事,而且每一个故事都有它独特的情节。

    下面就是我的学生在思维课上编出的几个故事。(下面节选其中两篇)

花瓣儿和花朵(三年级丹尼娅作)

    一朵白色的大丽花开放了。蜜蜂在它的上面飞舞,采蜜。

    这朵花有42片花瓣儿。有一片花瓣儿骄傲起来了:

    “我是最美丽的。没有我,花朵就不会开放。我是最主要的。要是我离开这儿走掉,有什么关系呢?”

花瓣儿一使劲,挣脱了花朵,跳到地上。它落在玫瑰花丛中,等着瞧花朵会怎么样。

    可是花朵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仍旧朝着太阳微笑,仍旧吸引着蜜蜂来采蜜。

    花瓣儿起身走了,遇着了蚂蚁。

    “你是谁呀?”蚂蚁问。

    “我是花瓣儿。最主要、最美丽的花瓣儿。没有我,花朵就不会开放。”

    “花瓣儿?我只认识长在花朵上的花瓣,像你这样长着两根细脚的东西,我可不认识。”

    花瓣儿走呀,走呀,到了傍晚就干枯了。而花朵照样开放着。

    缺少一片花瓣儿的花朵仍旧是花朵。而离开花朵的花瓣儿就什么也不是了。

 

带翅膀的花儿(一年级娜塔莎作)

    这是夏天的事儿了。起了一阵大风。风把一粒长着两个毛茸茸的小翅膀的种子带到了草原上。种子落在草丛里。青草惊奇地问:

    “你是谁呀?”

    “我是带翅膀的花朵,”种子回答说,“我准备在这儿,在草丛里生长。”

    草青高兴地欢迎新来的邻居。

    冬季过去了,小草开始发绿,在种子落下去的那个地方,露出一根壮实的茎。它的上面开了一朵黄花。它鲜艳得像一颗小太阳。

    “啊,这原来是蒲公英呀!”青草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