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家长本来都有欣赏孩子的能力。如果不相信,请回忆一下孩子初生之时,孩子第一次叫“爸爸妈妈”之时,孩子第一次站起来之时……你的心情吧。只不过,在孩子慢慢长大的岁月里,你看孩子的眼光不再是单纯看孩子,而是在看你那颗浮躁凌乱的心,在看这个被一股急功近利之流裹挟着前进的社会,然后慢慢地,你就欣赏不到那个本真的孩子了。安静下来,找回你那颗心吧,你会发现,你的孩子,是那么的可亲可爱。
孩子的心智
周国平
一
在人的一生中,童年似乎是最不起眼的。大人们都在做正经事,孩子们却只是在玩耍,在梦想,仿佛在无所事事中挥霍着宝贵的光阴。可是,这似乎最不起眼的童年其实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季节。粗心的大人看不见,在每一个看似懵懂的孩子身上,都有一个灵魂在朝着某种形态生成。
在人的一生中,童年似乎是最短暂的。如果只看数字,孩提时期所占的比例确实比成年时期小得多。可是,这似乎短暂的童年其实是人生中最悠长的时光。我们仅在儿时体验过时光的永驻,而到了成年之后,儿时的回忆又将伴随我们的一生。
二
耶稣说:在天国里儿童最伟大。泰戈尔说:在人生中童年最伟大。帕斯卡尔说:智慧把我们带回到童年。孟子说:大人先生者不失赤子之心。几乎一切伟人都用敬佩的眼光看孩子。在他们眼中,孩子的心智尚未被岁月扭曲,保存着最宝贵的品质,值得大人们学习。
与大人相比,孩子诚然缺乏阅历。然而,他们诚实、坦荡、率性,这些正是最宝贵的心灵品质,因此能够不受功利的支配,做事只凭真兴趣。
如果一个成人仍葆有这些品质,我们就说他有童心。凡葆有童心的人,往往也善于欣赏儿童,二者其实是一回事。
相反,有那么一些童心已经死灭的大人,执意要把孩子引上自己的轨道。在他们眼中,孩子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行,一切都要大人教,而大人在孩子身上则学不到任何东西。恕我直言,在我眼中,他们是世界上最愚蠢的大人。
三
电视镜头:妈妈告诉小男孩怎么放刀叉,小男孩问:“可是吃的放哪里呢?”
当大人们在枝节问题上纠缠不清的时候,孩子往往一下子进入了实质问题。
四
华兹华斯说:“孩子是大人的父亲。”我这样来论证这个命题——
孩子长于天赋、好奇心、直觉,大人长于阅历、知识、理性,因为天赋是阅历的父亲,好奇心是知识的父亲,直觉是理性的父亲,所以孩子是大人的父亲。
这个命题除了表明我们应该向孩子学习之外,还可做另一种解释: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他的童年状况也是他的成年状况的父亲,因此,早期的精神发育在人生中具有关键作用。
五
童年无小事,人生最早的印象因为写在白纸上而格外鲜明,旁人觉得琐碎的细节很可能对本人性格的形成发生过重大作用。
六
我一再发现,孩子对于荣誉度极其敏感,那是他们最看重的东西。可是,由于尚未建立起内心的尺度,他们就只能根据外部的标志来判断荣誉。在孩子面前,教师不论智愚都能够成为权威,靠的就是分配荣誉的权力。
七
在孩子眼中,世界是不变的。在世界眼中,孩子一眨眼就老了。
八
成长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学习如何做人处世,如何思考问题。不过,学习的场所未必是在课堂上。事实上,生活中偶然的契机,意外的遭遇,来自他人的善意或恶意,智者的片言只语,都会是人生中生动的一课,甚至可能改变我们人生的方向。
九
情窦初开的年龄,绽开的不只是欲望的花朵。初开的欲望之花多么纯洁,多么羞怯,多么有灵性,其实同时也是精神之花。和青春一起,心灵世界一切美好的东西,包括艺术和思想,个性和尊严,也都觉醒了。
这在人人都是一样的。区别在于,有的精神之花得到了充足的精神营养,长开不败,终于结出了果实,有时却只是昙花一现,因为营养不良而早早枯萎了。
十
在人的精神成长过程中,少年时期无疑是至关重要的。谁没有体验过青春的魔力降临时的那种奇妙的心情呢?突然之间,眼前仿佛打开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一片隐藏着无穷宝藏的新大陆。少年人看世界的眼光是天然理想化的,异性的面庞,两小无猜的友情,老师的一句赞扬,偶尔读到的一则故事或一段格言,都会使他们对世界充满美好的期望。
从总体上比较,少年人比成年人更具有精神,他们更加看重爱情、友谊、荣誉、志向等精神价值,较少关注金钱、职位之类的物质利益。当然,由于阅世不深,他们的理想未免空泛。随着入世渐深,无非有两种可能:或者是把理想当作一种幼稚的东西抛弃,变得庸俗实际起来;或者是仍然坚持精神上的追求,因为实际生活的教训和磨练,那会是一种更成熟、更自觉的追求。一个人最后走上哪一条路,取决于种种因素,不可一概而论。不过,他年少之时那种自发的精神性是否受到有效的鼓励和培育,肯定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本文选自《成为你自己》,周国平著,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0年8月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