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改变了,孩子还是体会不到我对她的爱,甚至还不高兴不接受呢?”在今天的文章里,家长写到这样一句话。这是来学习的家长当中,很有代表性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也很有代表性地体现出家长们在学习、改变过程中的两种心态:
1、他们的“改变”是有目的性的,他们“改变”不是为了完善自己,而是为了改变别人,这个“别人”指向的通常就是孩子;
2、因为他们的“改变”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功利性,所以他们的“改变”不是“真改变”,只是表象上改、行为上改,而内心还没有改,观念还没有真正转变过来,这就是我在训练营上常常会提醒家长的一句话:千万不要披着改自己的外衣改别人!
说到这里,顺便要提一句,来学习的家长,如果没有学透彻、悟明白什么是“盯自己”“改自己”,还往往容易出现一种心态:那就是“自以为是”。这类家长往往会有这样的潜在意识:我学习了,我做出改变的行动了,所以我是好的;你们要是不配合我,你们就是不好的,你们就会让我觉得很伤心,很委屈。有这样的想法根本就是大错特错了。
在这篇文章里,杨JL清晰地剖析了自己“假改变”的心路历程,能认识到自己的“假改变”,虽然表面上没有发生什么,但是内心的转变是非常大的,这很有可能就是“真改变”的开始,是质变的开始。
原来还不是真改变
幸福家族第133期学员
杨JL
第一阶段第一周很快就过去了,我的感觉是快乐而充满着惊喜,我感受到了我的一点点的变让周围的环境舒适了很多,让家庭氛围和睦了很多。看到孩子早上做完自己的事情后来叫我迅速一点,看到她那张稚嫩的脸上写满了督促和尽责,我真的好高兴好欣慰。
不过当听到薛老师问我“你有没有困惑和需要帮助的问题”时,我脱口而出我的担忧:为什么我改变了,孩子还是体会不到我对她的爱,甚至还不高兴不接受呢?当我说出爱孩子的方式,早上起来用了一系列的方式,用了最和善的言语和态度,用了“ABC原则”都不管用时,薛老师一句话我顿时醒了,她说:“你对孩子的要求没有变,只是对孩子的说话形式变了,方法变了。”是啊,我开始反思,我确实是表面上用了最温柔的态度和约定执行,可是我不停地去偷看她,去提醒她,其实就是心理非常在乎她是不是真的做到了,是不是真的达到我的要求了,所以我还是在要求她的改变,我自己的习惯什么都没有改变,我的要求还是在那个地方,孩子得在规定的时间做完规定的事情,早上自己做自己的事,时间得抓紧,行动得迅速的目标……所有这些要求一直就没有降低过,我在不断地、偷偷地监督,孩子很反复,做到的一天我会鼓励她,做不到的一天我会忍住不生气,但两次后还这样我就会故伎重演,情绪不好,发脾气,对她大喊大叫。
现在我明白了,其实对孩子真正的放手是“慢下来“,我想“慢下来”包涵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我得严格要求自己,看到自己的作业里的新习惯也都很难养成,我自己得先快起来,提早做完自己的事,一切的问题都是往内看,一切的过程都是自己做到,以身作则。自己的问题没有解决就想着解决孩子的问题,呵呵,一切都是浮躁、功利和激进惹的错,这样一写我释然了,一切的根源在于自己。
第二层是要学会欣赏和帮助孩子,上一周明显感觉孩子是进步了,有了自己的安排和行动,但还是没有满意,还是盯着孩子的弱点和不足,希望孩子能马上改变,其实还是我的问题,没有真正欣赏到孩子的进步,没有给予孩子的真正帮助,比如:讨论一下问题啊,商量一下解决方法啊,等等。
这一周来,我明显感觉老公与我有情感交流了,他会主动关心我了,帮了我很多本来应该是我做的事情,我感觉好高兴!可是,薛老师指出我说:“你表扬老公时,说‘老公送孩子了,以前一直是我送的’,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你对老公不是真的感激。”听到这里,我也承认了,确实,我以前对老公的语气和态度就是很挑剔和咄咄逼人,现在虽然语气是改了一点点,但心底里还是没有学会尊重和欣赏,我没有认识到老公需要的是尊重和关心,所以才会让很有责任感的老公变得郁郁寡欢,对我极其不支持,其实就是我没有改变自己的任性和自私。改变最好的方法就是,真正站在他的角度去理解他,有分享时欣赏他,请教他,有情绪时关心他,体贴他。做的时候学会思想和情感的沟通,学会鼓励和赞美。让真爱在我们之间流动,让我们能相互依存,心与心靠在一起。
改变的东西太少了,希望下周能继续改变,往里看盯自己,我要把幸福带回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