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腾冲西南三公里,座落着中国魅力名镇---和顺。
和顺地靠高黎贡山,镇前是开阔平坦的高原坝子,四周火山围绕,秀水环流。

在崇山峻岭的横断山脉地区,有这样一处秀美之地。
所以被美誉为“高原小江南”。
和顺的魅力,更在于小镇的时代久远,人文荟萃。曾经的荣华,历经的沧桑,就如小巷的深幽,和顺从来就是一个有历史有故事的地方。
和顺一带的历史,源自春秋战国,因地处通往南亚地区的边陲,历代重兵把守。

特别是明朝时期,大批的驻军和内地居民的涌入,中原传统文化在这里广泛传播积淀。

就像和顺的地名,也是从“士和民顺”的意思中雅化而来,很有传统文化的内涵。
就连据说很少在外题字的朱老先生,也为和顺题字“和顺和谐”,看来现代和历朝的治国理念,也是生息相通,如出一辙的。

和顺因地处古时西南丝绸之路的要地,内地的物资和南亚的商品通过这条商道,以原始的贸易手段买卖交流。占尽地利的和顺人很早就具备了很强商业意识,几代人的辛勤打拼,营造出了和顺的几百年兴旺繁荣。

在和顺古老的街道穿行,像“弯楼子”这样的百年巨商大院,和那些当年的豪门深宅,散布在大街小巷。

寸氏、刘氏、尹氏等大姓望族的宗祠,都修建得很宽大,有气势。和顺散居在世界各地的华侨高达万余人。足见当年的人气兴旺。
就是现在的街头巷尾,不经意就看得出当年和顺的荣华和富足。

和顺的繁荣,最主要是和顺人几百年前就具有的开放意识,和顺人有走“夷方”的传统,年少走出家门,远走印度、缅甸,求学求财,学手艺或做生意。

从这些小巷走出去的贫寒子弟,在异国他乡历经艰辛,最终走出了无数的商业巨贾。

所以开放的和顺也是一个多样文化交融的地方,镇里的古老建筑,最能看出多种文化元素的和谐共存。

进镇的道路,走过石牌坊,跨过石拱桥,穿过圆拱门,完全的传统修筑特色。

房屋既有传统的青瓦泥墙,飞檐陡壁的老屋。

也有雕梁画栋,庭院深深的四合老院。

和顺还能看到很多南亚或西洋风格的建筑元素。


这些异域文化的符号,在一房或一墙之中,和本土的建筑风格达到完美的融合统一。

仓廪实而知礼节,和顺最令人刮目的,是不但有富足,还是一个既重商也重儒的地方。

和顺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文昌宫建于道光年间,用于教书育人,是和顺文化教育的摇篮。

成立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和顺图书馆,由海外华侨和当地乡绅捐资建立,在这样的偏远小乡,能建立起这样规模的图书馆,还有一群孜孜不倦的读书人,在现在恐怕也算是奇迹。可见和顺人对文化的重视和追求。

和顺的知礼重学的民风,培育了艾思奇这样著名的哲学家。也熏陶出了寸尊福这样思想开明的侨领。寸尊福,当年被称“翡翠大王”,早年加入同盟会,巨资资助民主革命,创办女子学校,免费推动女子教育。深得孙中山先生敬佩。像他这样的富豪之士,在当时能有民主革命的思想和行动,不得不让人钦佩。

传统文化留在和顺的印记,还有现在恢复起来的大小各式的牌坊。当年的男子要远走异乡,无数次的生离死别在和顺上演,这些牌坊变成了那些留守女子的精神枷锁。

这种可以遮风避雨的洗衣亭,如果说是那些在外的男人对在家女人的关爱,不如说是对她们的一种愧欠。

和顺就这样,几百年的时间,在几多的起起落落,无数的悲欢离合中,在小巷缓缓流过。

直到上世纪四十年代,倭国强盗闯入平静的小镇,开始了和顺两年多的屈辱史,也揭开了历时两年多的抗战史。

滇缅抗战博物馆就详尽记录着这段英勇的抗战历史,这段历史也给和顺古镇平添了一段沉重与沧桑。

李老先生在抗战博物馆外的照壁上题字“内和外顺”,我参观完博物馆出来,怎么老觉得应该题为“内忧外患”啊。祝愿如此美好,现实如此严峻。老先生多题些警示吧。


纵观和顺的历史,几百年来,处地理之优,得开放之先,历闯荡之苦,成就了这个边陲小镇的人民富足,兴文重礼,和市井的繁荣。但时过境迁,优势丧失,必然由盛而衰,空落了无数豪宅大院,小镇的荣华不再。也好在先人留下的这座宝贵遗产,聪明的和顺人可以漂亮的转身,可以迎合旺盛的旅游大市场,再续和顺的繁荣昌盛。
开放与变革,是发展和进步的根本。小镇如此,国家也如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