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牛头碑下来,原计划是翻越巴颜喀拉山前往玉树。看到抱着氧气袋的家人,心实在放不下来,也就有了回转的打算。我问她:身体情况怎么样?她说:生不如死。我又问:还去玉树不?她说:去是找死啊!于是,车一出玛多,转头向左,直向低海拔地区飞奔。第一次看到高原反应如此的厉害,旅行的安排就改成了告别高原,去湟源和互助土族自治县。

湟源县距西宁约四十五公里,地处日月山下,湟水河上游,被称为西宁的西大门,是青海省东部农业区与西部牧业区的结合部。国道109、315及西湟高速公路在此交汇,有“海藏通衢”、“海藏咽喉”之称。县城里有“赞普林卡”和“丹噶尔城”等知名景点。
“赞普林卡”大门上的牌匾。很有皇家的贵气。
“赞普林卡”的意思是藏王园林,建于唐朝,是当地首领为迎接文成公主进藏,专门修建的行宫,后毁于战乱。后又在原址上复建,号称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座藏王园林。林卡主殿为五层楼藏式建筑:三层中空,塑有现世界最大的藏王松赞干布和王妃文成公主、迟尊公主佛像。四、五层塑有藏传佛教三世佛(过去佛―燃灯佛、现代佛―释伽佛、未来佛―弥勒佛)。大殿内墙壁上绘有藏族起源、文成公主进藏以及藏传佛内容相关的大型壁画与唐卡。还供奉着当年唃厮罗王朝的两件镇国之宝: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玉身像,玉身体内装有和田玉阿弥陀佛与大日如来佛,佛像体内装藏物据专家与活佛推测为佛主舍利子。主殿里不能拍照,只能拍两张外景。
丹噶尔城的形成,是唐朝和吐蕃在日月山下设立青藏高原上的第一个“茶马互市”,到明清时期市场逐步转移到现在的丹噶尔,并成为当时青海地区最大的贸易集散地。
在大规模修复的明清街。但要恢复昔日店铺林立,商贾云集,贸易通达四海的繁华热闹景象也非易事啊。
近景为牌楼,远景是拱海门。中间横跨街道的是大型排灯,排灯上由画师直接在绸缎上作画,图案有人物、典故、山水、花鸟等,可以完整绘制一个故事,画面绚丽多彩,栩栩如生。已有二百多年历史的湟源排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朴富贵的砖雕也是古城一大特色。
花纹粗旷的木雕。亮丽反成了古城的遗憾。
拱海门边的城隍庙。很精致的一座小庙,但有些冷清。
“丹噶尔厅署”。不知是哪一级衙门?办公楼富丽堂皇,但门前冷落鞍马稀。
来头不大,但“丹噶尔厅署”归它管。正所谓“官不在大,有权就行”,这是为官的最高境界。呵呵。
看到了小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句语录,引出童年记忆。小时顽劣,第一课学“毛主席万岁”,“毛”字我老是写成左弯勾,挨了老师好多的教鞭呐,并且打的右手,就知道怎么写右弯勾了!嘿嘿。
古城里悠闲的老者。掏衣袋的一定输了,两个浅笑的在等着收钱。哈哈。
观光马车。很有北方特色。
新城楼,古城墙,芳草和排灯。
城门洞里看古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