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

(2012-01-04 10:07:10)
标签:

东北抗日联军

伪满

青纱帐

萨苏

军事

分类: 历史

我和萨苏闲聊时,听他讲过东北抗日联军老交通员杨振赢有一手绝活,就是蹲着在麦地里跑,外面的人绝对看不到他的身影。杨振赢老人说当年伪满洲国禁止种高棵植物,像高粱啊玉米都是不能种植的,为了给抗联传递情报,大路是不敢走的,万一碰到鬼子搜身,就坏了,没办法就只好穿麦子地了,天长日久也就练出了这么一个绝活来。

我所看到的史料中确实有日伪禁止种植高棵植物的记载,日本关东军在东北肯定是吃了不少躲在青纱帐里的抗日军民袭击的苦头。1933年7月《关东军司令部<关于本年度夏季治安维持之统辖指导特别规程>》中的开篇第一条中就是“为使今年夏季青纱帐起及其前后期间维持治安的共同行动顺利,本规程特就关东军、满洲国及其他有关机关之间的联络及统辖作出规定”。

瞧瞧,治安和青纱帐之间确实大有关系,而且关系到满洲国未来前途。在《一九三五年前的治安维持会沿革》的档案中有这样一句话:“在大同二年夏季高粱繁茂期之国内治安状况如何,足以影响满洲国未来前途……”

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
    1937年2月22日,伪满洲国大臣吕荣寰、伪蒙政部大臣齐默特色木丕勤、伪实业部大臣丁鉴修签署了《关于国道两侧禁止种植高棵作物之件》的训令,文号为:民政部训令第42号;蒙政部训令民警第101号;实业部令第58号。禁止种植高科植物一般是在平原地区。

此后,这种禁种高棵作物的区域扩大到所有能通行汽车的道路两侧各200米。日伪当局此举旨在防止抗日部队袭击,使抗日部队失去青纱帐的保护。1937年2月24日,伪满在《民政部警务司长致各省公署警务厅长、警察总监、哈尔滨警察厅长通牒》中还特别强调在铁路两侧禁止种植高棵作物。以为此前的1934年一年内赵尚志的哈东支队就利用青纱帐多次破坏敌人的铁路交通,仅1934年8月份,正是青纱帐最繁茂的时期,哈东支队袭击铁路线路、火车站91次,脱轨翻车16次,线路破坏41起,桥梁破坏31起,通讯破坏18起,毙敌46名,伤102名。使敌人吃尽了苦头。

每年青纱帐倒、树叶凋落的秋冬季节,敌人必然要对抗日军民进行 “讨伐”。利用青纱帐时节是打击敌人的最好的季节。

这让我想起了抗日英雄王明贵将军在回忆录《踏破兴安万重山》一书中关于攻克克山县城的一段描述。1940年“9月20日,部队秘密来到了侯家屯,方冰玉、高木林第三次来到部队汇报了敌情,并带来了向导。他们说了两方面情况:一是,从北兴镇到克山的公路都是经过屯子一侧过去的,沿途附近高梁地比较多,隐蔽地比较容易找到。克山县城附近都是矮棵庄稼,只是在离城七八里的地方,靠近公路旁有一片高粱地可以隐蔽。二是,克山县西大营的伪军出去‘讨伐’尚未返城,日本子到处强迫老百姓割地,企图尽快放倒青纱帐,以便对我抗联实行围剿。听到这些情况,我要求高木林立即同克山注视敌人的活动,并要他在25日到北门外高梁地同我们接头,汇报敌情,送走高木林后,我对大家说:事不宜迟,开始行动吧!”

看来高棵植物与能否顺利实施一场战斗的关系甚大。

我曾多次听到抗联老战士说过大森林和青纱帐都是抗联的好朋友,确实如此,是青纱帐和大森林掩护抗联战士一次次打击敌人,一次次顺利脱险。

1945年7月,抗日民族英雄于天放牢门脱险后,就是靠着麦地、高粱地和老百姓的掩护才脱离危险的。以下是于天放的描述:

眼看成千上万的人群,横排着数十里长的搜索队(拉大网),由北往南推进着。刘家中年妇人好意地指告说:“你顺着小毛道向西走,有一大片麦地一瞅,觉着不如意,又往西走了五、六十步,看见有一块没封垅的高粱地,顺垅沟能看一百多米,好在地形起伏,高低不平,我就躺在凹坑里了。太阳像火一样的毒热,晒得我由这条垅翻到那条垅,待不一会儿又翻回来。快到晌午的时候,忽听喊叫连天,搜索队从北向南,密密实实地一个接着一个恰好打麦地搜过去。我正躺在长蛇阵的西头上,顶多差不上五十步远,没被活捉。这又脱出了一次大险。

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

在北方青纱帐是以老玉米和红高粱为主。高粱地在我们东北老家曾是浪漫的地方,二人转中的“大姑娘美,大姑娘浪,大姑娘走进了青纱帐”曾唤起多少青春的向往,而在那烽火硝烟的年代,在日伪军的眼里那幽幽沉沉、迷雾重重的青纱帐内就是让他们心惊肉跳的所在。借用一句歌词结束这篇短文: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