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对抗联史研究的一点想法

(2012-01-02 09:30:44)
标签:

东北抗日联军

历史

研究

杂谈

分类: 杂谈

我因为在读书时看到了一些史料,我把它们摘录了出来,发到了博客上,这些史料可能有损于一些前辈的形象,所以惹得一些人很不高兴。

历史研究为了什么,我个人认为就是尽量还原一些真实的细节,这是历史工作者的责任。

给后人留下一部信史,还是一部过滤掉了真实细节的伪史,就在一念之间。

囿于一些人事矛盾,我也有狭隘的地方,那就是眼睛紧紧盯着一些被宣传部门定为双百人物的历史人物的缺点甚至是劣迹,这就惹得一些人很不高兴,但是那些缺点和劣迹是不是历史呢?应该说这也是历史,如果不让说,甚至还要封口,那里还有真实的历史可言。

当代人写当代史确实有难处,特别是体制内的一些研究人员对一些历史人物心里清清楚楚,可是要遵守党的纪律,要保住自己的饭碗,要照顾各方面的关系,下笔就有了“分寸”,不让说的不说,不让写的不写,此处略去几百字,打叉叉的地方满篇皆是,只写过五关斩六将,不写走麦城成了时下各种传记的一个独特现象了。这样的传记我除了看一看史料的运用和出处外,其他的也就是一翻而过,因为主人公的形象不是真实的,甚至有的细节都是编造的。就像一个麻脸、甚至黑脸的女人抹了太多的粉和增白粉蜜而看不出本来面目一样。

这样的历史研究成果还值得看吗?

所以,研究历史一定要看第一手资料,还要辨析这些资料的真伪。

我不是抗联史研究的正规军,但喜欢读抗联史,对抗联史研究的现状,觉得有这样几个毛病:一是对待史料,常凭个人的好恶和口味而加以取舍。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每置大量“不利”某人某事甚至研究者自身的史料于不顾,却把孤证当宝贝津津乐道。二是回避真问题。尤其是抗联将领之间的关系问题更成了研究者唯恐避之不及的禁区了。三是忽略了宏大背景中的小人物真实的生活和真切的情感。诸如一些掉了队的抗联老战士根本没有多少人去关注,小人物的史迹越来越被一个个宏大的浪潮所淹没。至于为时风所侵袭,或躲躲闪闪,不敢直面历史的事情就更多了。

绝对真实的历史是永远无法获得的。《联共(布)党史》曾被奉为经典,斯大林一死,才知道那并非历史的真实,文革期间的党史中毛林井冈山会师已经成为了笑谈,那时的历史是用血和泪写成的谎言,但愿我们的抗联史研究不要步其后尘。

作为一个爱好历史的人,对历史要保持一种敬意,并且要有个基本的底线,即使不能全说真话,但绝不说没有根据的假话。更不能有选择的过滤历史细节误导后人。

我不是体制内的人,我没有丢掉饭碗的忧虑,但我理解捧着饭碗研究历史的人的难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