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知道吗?急躁的深远影响

(2012-12-01 14:43:57)
标签:

育儿

心理健康

分类: 教育杂谈

       一日与同事共餐时,出于好奇,随机采访了饭桌上的同事:“你最后一次打女儿是在什么时候?”一位教音乐的同事说:“现在还在打呢,不打不行啊!”她的女儿正在读初一。另一位教语文的同事,温文尔雅,她侃侃道来:“最后一次打女儿时,女儿很大了,具体时间已经记不清了。但那一次,我打她时,她没事,我不小心把胳膊给伤到了。从此再也没有打过她。”这位同事的女儿正在读大三。

 

     我这两位同事,我都很敬重。一位性格开朗,一位文雅,教学上都很优秀。没有料到,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也会忍不住要动粗。我的女儿五周岁了,虽然我时刻提醒自己,生气时一定要冷静,不要动粗,但偶尔也会因为忍无可忍,用约定来惩罚她。

 

    我们目前关于惩罚的约定是:1明知故犯,故意学坏样,要挨打。

                              2无休止地发脾气,要挨打。

   

    有教育专家提到过,打孩子可以,但需要有理由。不能因为家长泄愤就打孩子,那对孩子来说,无意于教会他们,泄愤时可以打人。照此,我打孩子似乎是有理论依据的。因为每次,都是孩子违反约定,我才去打她的。不过,细想,每次,她违法约定,我打她时,也是在忍无可忍之时,找来戒尺,打屁股或手心的。似乎,打孩子时,不是冷静的,多少也有点泄愤的意味。

 

     最近,断断续续地在看MLDEY爸爸推荐的书《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到了许多闻所未闻的观点:

     1孩子在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如果家长不给她情绪上的支持与关怀,而是否定她的情绪,打压她的情绪,那这样的坏情绪就会堆积在孩子的身体里,成为痛苦的能量。一旦形成,这种痛苦的能量场,有它的生命力,它以痛苦为食,如果你喂养它想要的食物的话,它就会制造一些事端来产生它所需要的情绪来为生。这就叫胜肽需求。这会给孩子的一生带去负面的影响。

     2天下有三件事:自己的事,他人的事和老天的事。管好自己的事最重要,为我们的亲人过渡担心,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加害行为。过度担心,只是把家长的恐惧投射到孩子身上,把不好的负面能量给了孩子。

 

     我这人记性不太好,活到三十多岁,小时候的事已经忘得差不多了。能记得的只有三四件:其一,自己六岁提早读书,进一年级就读时,父亲曾经因为我数学学得差,怎么教我都教不会,而打过我。其二,小学四年级时,母亲远赴上海开刀去除一只肾,父亲陪伴左右,我一人在江西就学了一段时间,期间数学考得更差,考试成绩只有二三十分,我将试卷藏到床下,想瞒过父亲。结果,他从上海回来时,依然发现了这些考分极差的试卷。不过,这次,他没有打我。其三,刚进小学时,我虽然只有六岁,但在当时主持过一次规模比较大的文艺晚会。在人头挤挤的会场,我毫不怯场。很多农村来的爸妈们啧啧称赞:“这孩子,胆子大。”后来,转学来到上海的小学后,虽然成绩考得比同学好,但那份自信荡然无存了。(在江西小镇生活时,我因为是上海的知青子女备受周围人的青睐,到了上海,我成了从农村来的外地人,讲不来上海话,在当时受周遭人的轻视。)环境的改变,导致性格的改变。

 

     我从自己的经历中,隐约感觉到,身体里负面能量的积聚,可能正是源于幼时的经历。数学差,父亲教得不耐烦时,时常打我。我现在教得不耐烦时,也会动怒,生气,当然,会控制情绪,努力不打孩子。我似乎传承了父亲的急性子,做事急躁,易动怒。而从江西转到上海就学,环境的改变,让我的性格多了胆怯和懦弱。遇事易紧张。尽管工作多年,做得似乎不比别人差,但就是没有那份自信。可能,源于早年身体里负面能量的积淀吧。

 

    回到打孩子的事情,我一直在内心,很感激我的父亲当年在发现我藏匿了那么多张二三十分的数学试卷后,没有打我。这事也成为我记忆最深的事情。我想,父亲没有打我,无意中给了我情绪上的关怀,这正是孩子需要的。我想:记住书中那个老人说的话,给孩子无限的情绪上的支持和认同,给孩子多些正面的能量吧。

   

     因为急躁,易动怒,最近两年体检,我被查出心脏窦性心律。(过去两年,教了一个特别的班,班上的男生很调皮,有两个多动、脾气暴躁的男生时常惹是生非,搞得班级鸡犬不宁,时常无法正常教学。为此,我时常动怒。)两年后的体检,就被查出窦性心律,本来以为偶然,但次年体检,依然是窦性心律。至此,我才知道急躁,易动怒的代价。

 

     最近,美国纽约佩斯大学研究生部主任、研究性格和社会心理学的丹尼尔。鲍尔研究发现:急躁的心情会伤及人的心脏。 在《美国医学会杂志》2000年发表的文章中,研究人员发现:焦躁和饿敌意深的年轻成年人,在其冠状动脉中容易出现血小板沉积的情况。北卡罗来纳州杜克大学医疗中心的雷德福。威廉说:“压力荷尔蒙会刺激血小板,使他们更容易在已经因心脏病而变窄的动脉中凝结。这一过程可以导致心脏病发作。这些荷尔蒙还会导致体内的脂肪细胞将脂肪释放进体内循环的血液中,从而增加动脉阻塞的风险。专家的研究正好解释了我的遭遇。我的体检中,的确是LPA(脂蛋白)达到1508.9,高出正常(0-300)5倍之多。当时,我丈夫纳闷,你这么瘦,甘油三酯正常,怎么会脂蛋白含量如此高呢?现在,问题得到了解释。压力荷尔蒙导致我体内的脂肪细胞将脂肪释放进体内循环的血液中。

 

     看来,家长们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为了孩子的心灵健康,有必要在急躁时学会深呼吸,评估一下自己的感觉。问一下自己:这对我很重要吗?有理由对这件事发火吗?值得这样做吗?

 

    做好家长的确很难,需要超出一般的智慧。有时,明明知道打人的害处,可能因为脾气火爆,身体里负面能量的影响,会压制不住自己而动粗,这时,可以反复温习苏瑾的博文:

 

    各位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方法用到孩子身上,孩子还是老样子,家长却认为这种方式或者观念很正确,甚至教育专家和自己的观念一样。其实也许观念并没有错,只是这种观念在这个时候不适合自己的孩子,这时候家长就应该改变自己的“正确观念了”

要改变自己认为正确的想法,并不是很容易,家长可以使用以下几种方法:

以下以“对孩子的惩罚是必需的。惩罚能使孩子规范自己的行为。”这一观念为例,请家长回应这些提问。

 

1:将注意力引向观念背后的目标或意图。

•    惩罚孩子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    当孩子被惩罚时,他们的焦点在自身的行为呢,还是在自己的遭遇上?

•    被惩罚后,孩子会自觉地反思和改善自己的行为呢,还是更多地考虑如何逃避惩罚?

•    如果惩罚没能促使孩子反省自己的行为,那家长惩罚孩子的意图到底是什么?

2:用意思相近但含意不同的新词来替代观念陈述中所用的字眼

•    你的意思是不是想说“管教孩子是必需的。”或者说“合适的引导能使孩子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

注:   负面陈述→正面陈述

•    当下渴望→内在需求

•    消极评价→积极欣赏

3:将注意力引向观念的(正面或负面)影响,或由观念所定义的总结如何改变(或加强)观念。

•    心理研究表明,当孩子被惩罚时,其心理会有两方面的发展倾向:要么会变得更加叛逆反抗,要么会变得逆来顺受。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变成怎样呢?

4:分解观念的组成元素,拆成更小的片段,从而改变(或强化)由观念所定义的总结。

•    当孩子遭受惩罚时,你觉得孩子会如何规范和改善自己的行为?

•    惩罚会使孩子的行为发生怎样的变化?

•    你认为使孩子可以接受的惩罚是怎样的?

5:将观念的某个要素总结归类到更大的分类中,从而改变(或强化)观念所定义的总结。

•    惩罚是一种管教手段,或许在某些情境下可以适当用一下。你认为长期有效的管教是怎样的呢?

6:找出由观念所定义的一个关系的比喻,这个类比可以挑战(或强化)观念所定义的总结。

•    惩罚就像在微微波动的水面上击掌,非但不会使水面更平静,反而会使水花溅到脸上。惩罚孩子非但不会纠正孩子的行为,反而会教会孩子更加“聪明”地逃避被发现和惩罚,这更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而孩子的叛逆和反抗更使家长的权威和尊严受到损失。

7:从不同的情境重新评估(或强化)观念的含义,这些情境包括:更长(或更短)的时间框架、较大的人群(或个人观点)、更大的或更小的视野。

•    你想把这个观念维持到什么时候?

•    是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持这样的观念?

•    在所有的管教手段中,有没有比惩罚更有效的做法呢?

8:转向一个不同的目标,而不是观念所确定或暗示的目标,以便挑战(或加强)观念的适宜性。

•    我们到底是逼着孩子去改变自己的行为,还是引导孩子自己去认识和改变自己的行为?

•    你有没有想过,孩子在什么情况下会对自己的行为有自我觉察,并主动去调整自己的行为?

•    如果有更好的做法能引导孩子觉察自己的不当行为,并在维持自尊的情况下去做出自我调整,你是否会采纳和使用呢?

9:从不同人的世界观的框架,重新评估(或强化)观念。

•    你觉得那些主张正面管教的家长会如何看待惩罚孩子?

•    你觉得孩子会如何看待我们的惩罚行为?会把我们当作怎样的人?

10:重新评估(或强化)观念所说明的事实,人们从对世界的认知中提取出这个事实以便建立他们的观念。

•    当你惩罚孩子时,你看到了什么使你觉得惩罚有效?

•    孩子在遭受惩罚后的哪些表现使你觉得惩罚是有效的?

•    惩罚到底得到了哪些长期有效的效果?

11:找出一个例子或“违反规则的例外”,来挑战或丰富由观念所定义的总结。

•    你觉得孩子是不是一定要在惩罚的情况下才能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当并愿意去纠正自己的行为?

•    有没有你不惩罚时,孩子意识到并改善了自己行为的情况?

•    有没有其他孩子在不遭受惩罚,而是在家长的正面管教和善意引导下自觉意识并改善自己的行为的?

12:找出观念所确认的准则,并根据比它更重要的其他准则来重新评估(或强化)观念。

•    当孩子出现不当或者错误的行为时,惩罚孩子和引导孩子在自身羞愧感的驱动下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你觉得哪个更重要?

13:根据观念所定义的关系或准则,重新评估观念陈述本身。

•    如果你是孩子,你希望自己被惩罚吗?

•    当你被惩罚时,你会很开心地说:“谢谢您惩罚我,我会好好纠正我的行为的!”吗?

•    如果我们惩罚你,你会改变这个观念吗?

14:从动态的、个人化情境的框架重新评估观念——建立关于观念的观念。

•    当你了解了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原因后,你或许会对孩子的不当行为多了一些理解,并愿意给孩子更多的机会去学习和成长。你知道孩子为什么会有那样的行为吗?

•    或许,当你掌握了更好的管教方法后,你会发现,孩子其实并不需要惩罚,而是需要训练。你是否相信有双赢的做法?

 

家长模仿同样的方式改变自己的不适当的观念,这些方法也可以用在其他的地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