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之冬”团队赛研模式下语文组教研活动(三)

标签:
活动7 |
分类: 教研活动(培训)资料 |
《有你,真好》习作教学评课
《有你,真好》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走近鲁迅”单元的习作内容。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中指向习作的是“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侧重以事写人,表达情感。
题目中,“真好”是一种自我感觉的状态,其表现出的内容应该是使人愉悦的,令人奋发的,激人向上的,引人向善的……六年级的孩子,已经初步具备完整叙述一件事情的能力,但在叙事写人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融入情感,还缺乏方法和策略。
但在本堂课上,我们可以看到傅老师很注重方法的引导,把教学重、难点定位在“对印象深刻场景的具体描述中,如何表达情感”的方法指导上。为了写好本次习作,傅老师帮助学生打开选材思路,捕捉典型事例中的具体场景,并教学生将真挚的情感融入具体的场景之中。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课堂上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给人以深刻全新的感受,具体来说,本节课有以下几大亮点:
一、
傅老师的课以文本为依托,着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上课伊始,她以亲切的微笑和亲切的话语创设情境:同学们,一个节日即将来临,你们知道是什么节日吗?对了,11月25日是感恩节,在这即将到来的节日,你最想对谁表达你的感谢呢?紧接着让学生伴着音乐回到记忆深处,这样以学生的成长过程导入新课,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唤醒学生的记忆,使学生更快地进入角色,寻找心中的那个温暖的“你”,同时也完成了审题:让学生明白了这个“你”可以是亲人、朋友、陌生人等等。
完成了这些,其实还停留在审题阶段,知道了这个“你”可以是谁。傅老师小结道:看,许许多多的人都让我们觉得——有你,真好。今天,我们就来写写你心中的人和事。或许你和刚才发言的同学有不同的想法呢。这样就进入了审题的第二阶段,交流“真好。
先让学生填写表格,填写一件或几件印象深刻的事。在这里,傅老师安排了3分钟的时间,我个人认为,这个时间很合适。因为这里所填的都是极具概括性的事例。填好不忘反馈:你所填的这些事,让你印象深刻,对吗?你们觉得他填的内容,恰当吗?从而明白这些事都是具体的事。这些事能够看出“有你,真好”,是合适的。这样,填的不对的学生马上就能自主订正了。
二、目标准确,氛围好
评价一节课是否有效或高效,教学目标是一个重要因素。我认为傅老师这节课所设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是非常准确到位的。长久以来,作文教学“教也难,学也难”,相信大家都有同感吧!傅老师能充分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明白教什么比怎样教更重要,从而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选择一个人,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对印象深刻的场景描述,把事情写具体。整节课上,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傅老师将着力点放在了“对印象深刻场景的具体描述中,如何表达情感”的方法指导上。
傅老师运用本单元的课文和学习单,打开学生思路,引导学生将“你”立体化、具体化,帮助学生快速锁定自己的写作对象。指导学生通过表格形式,对本单元课文选材进行回顾,为学生的选材搭好支架,再通过自主选材,小组交流,逐步引导学生细化自己的写作素材,使学生正确地筛选材料,为后面的习作行文作准备。
正因为搭建了这样的学习支架,降低了习作难度。再在傅老师一步一步不着痕迹的引领下,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气氛融洽。学生轻轻松松地收获了习作素材和习作方法,课堂氛围很好。
三、过程清晰,效果佳
纵观傅老师的这节课,给人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轻轻松松的感受。真正体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文的新课改理念。
上课一开始,傅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回忆要感恩的人,交流感受,表达心声;首先确定写作对象,提炼选材要点;其次通过填写表格让学生分享美好事例,定格深刻的场景;接着补充场景片段,点拨表达方法;然后交流习作,评价修改;最后让学生继续完成习作,在感恩节当天以贺卡的形式,送给习作中的那个“你”。整节课的教学流程十分流畅、清晰,每个教学环节的转换、过渡十分自然。这其实得益于傅老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充分的课前准备。
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把场景写具体,把情感融进去。这,都需要方法的引领。让我感触最深,印象最深刻的是,傅老师不是一开始就给出方法,而是让学生在练笔的过程中,通过自我评价,他人评价,老师评价等不同方式的评改中,自己悟出方法。如第一次的练笔,选择一件印象深刻的事,写在作文纸上。让学生先写,再分享评价。学生评价时会说,他的事例中运用了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还运用了环境描写等等。傅老师适时说道,你都把那些大作家的方法用到作文里了,真了不起。我们读到这,好像这个画面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写得很具体,这就是一个个场景。由此引出对印象深刻的场景的描写。
因为在此之前,包括我自己在内,我也把事例和场景混为一谈。其实一个事例就是一件完整的事情,有起因经过结果,而场景,它是不完整的,它就相当于一个片段,一个镜头。为了让学生明白如何把场景写具体,傅老师利用本单元鲁迅先生的作品《少年闰土》,闰土给我讲新鲜事这件事当中的几个场景,有看瓜刺猹,有雪地捕鸟,有海边拾贝,有看跳鱼儿。傅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选择了看瓜刺猹和雪地捕鸟这两个比较典型的场景,通过学生的自我发现,悟出原来要把自己所选的事例写具体,就要把事例中的场景写具体。
知道了方法,再让学生去补充场景,改改自己的文章片段,到后面的评价场景描写是否写具体,就变得顺理成章,从而大大降低了学生习作的难度。
到最后的一次练笔,要求学生:不仅要把场景写具体,还要表达自己的情感,那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在教学情感表达这个环节,也是很精彩的。傅老师给出两个片段,一个是《少年闰土》中鲁迅的感受,一个是冰心的诗句节选。学生通过阅读发现,原来,情感的流露还藏在语气词、标点符号和人称里,它们都是表达情感很好的方法。我们,可以用上这些方法,写一写你对这个人的情感。由此,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傅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由说到写,由写到评价,有思维训练,有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训练,还有评改作文的训练,让训练张弛有度,一点花架子都没有,非常扎实,简洁有效。
【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课也一样。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对印象深刻的场景的描述中,如何表达情感”,但在把场景写具体的那次练笔时,其实班里的一个孩子写的就是一个场景,傅老师让学生评价时,有学生说,他写得不够具体,有起因经过,却没有结果时,其实是学生们把场景和事例混为一谈了。如果傅老师这时能提示一下:要把印象深刻的事例写具体,就要把事例中的场景写具体,而他现在所写的就是场景。那么,学生自然就不会把场景和一件完整的事例混为一谈了。】
另外,通过今天的习作课,我也深深地感到,作文教学的难处。在今后的习作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认真思考的。
总之,这堂课,傅老师能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关注学生的学情,引导学生能说——会说——乐说,能评——会评——乐评。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教师真正成为了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
以上就是我个人非常粗浅的看法,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