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之冬“团队赛研模式下语文组教研活动(一)

标签:
活动5 |
分类: 教研活动(培训)资料 |
关于举行“泾川之冬”语文团队赛研暨水头二小、红军小学“教共体”联谊活动的
通
各处室、年段组:
一、活动主题
二、时间与地点
1.时间:2021年11月17日上午8:00开始报到
2.地点:平阳县水头镇第二小学阶梯教室(泾口校区)
三、活动内容
时 间 |
活动安排 |
8:00-8:30 |
签到 |
8:30-9:10 |
《有你,真好》(六上)执教:傅 |
9:10-10:10 |
研究缘起:徐帆 |
10:15-11:45 |
专家引领:纪相钊(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 |
四、参加对象:水头二小、红军小学全体语文教师及水头学区部分语文教师
水头二小团队赛研六年级语文 研究背景:
尊敬的纪老师,各位同仁,大家好!我们是水头二小团队赛研六年级语文组团队。此次团队赛研我们选择的主题是统编教材“表达类”习作教学研究。我们所选择的课例是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习作《有你,真好》。我是研究缘起这个环节的负责人,下面我将从这四点来讲讲我们团队对这个主题的理解和准备。
主题理解: 选定了主题,我们就开展了对主题的研究。首先我们要正确认识课标对习作的定位,这是我们教好统编教材习作的前提。课标认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在“教学建议” 中也特别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我们教学时要遵循让学生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的原则。
在最新发布的浙江省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中对习作是这样要求的: 在教学准备与设计中,它指出要依据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整合相关教学资源,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防止过度拓展和拔高要求。(这点我认为在我们现在的习作课堂上经常容易被我们忽视,我们总是下意识会提高学生的要求,比如这次习作只是要求让学生写清楚,而我们总会不知不觉中拔高学生,想让他们写得更具体生动。这点是我们在准备设计过程中所需要注意的。) 在教学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它说道15.习作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要让学生从敢于表达到乐于表达、善于表达。写作起始阶段应尊重学生习作的语言个性,鼓励学生不拘形式地表达,尽量少干预,不说教。(我们总是怕对学生说得不够多,不够明白,怕他们不会写,这样会干预他们的表达,这也是值得引起我们思考的。)16.其次还提到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好习作单元、单元习作、小练笔、单项练习的相互配合,要重视各个环节的练习,让说与写进行有机配合。17.当然评价也不容忽视,我们要树立习作全程评价的意识。以鼓励为主,多表扬少批评,多建议少修改。讲评要有针对性,使学生逐步领悟习作方法。 这是现在对于我们习作教学的要求。而回顾我们传统的习作教学,总是教师将,学生背,教师问,学生答,这种乒乓球式的教学模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也不适合统编教材习作教学的特点。 统编教材的习作教学编排有自己独有的特点。 1、统编教材的习作,都是多角度地出发,有人有事有物,有纪实有想象有叙事有抒情,教材精选习作内容,更易激发写作动机。 2、统编教材巧妙地把《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习作教学目标分成若干个能力训练要素,科学分布在各年段习作实践中,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培养学生习作能力。比如3-6年级教材中,安排8次写人习作。我们在教学时需要把握教学落脚点,关注不同年段习作训练的侧重点,形成一个教学串联效应,建立习作教学的长效机制。就如同爬山,首先要知道“山”在哪里? 有几个山坡,难度何在? 如何上去? 每一次习作课,课时教学目标要清晰准确,要让单元习作教学要求扎实落地。与此同时,还须关注年段间习作训练 要素的前呼后应。 3、统编教材在每篇习作中都给出了习作思路,加强了教师的过程指导,避免了学生的畏难情绪。 4、个人最欣赏的点在于统编教材的习作教学不仅仅止步于习作,而是对习作后的交流和分享做出了建议和要求。凸显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加强读者意识,鼓励分享交流,提高习作水平。 课堂实施: 统编版教材中的习作主题都特别“新颖”,那么,有效的学习支架的搭建,能巧妙引导学生深入表达,达成个性的习作。 1.搭建学前支架,“集思广益”深入表达 教师在习作前搭建适宜的预习支架,启发学生思维,集思广益,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丰富习作素材。 2.比对课文支架,“习得方法”深入表达 搭建支架时最简单有效的办法,是以教材为资料,挖掘教材内在价值,充分利用教材搭建支架。运用学生熟悉的课文材料,进行比对,搭建支架,从习作到阅读,从阅读到习作,是有意义的来回。如六上的习作单元,安排了《夏日里的成长》和《盼》两篇课文,其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初步体会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表达中心意思的写法。在作文教学“围绕中心意思写”时,更要聚焦课文,巩固方法。在情境创设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将内心的欲望形成内部语言。
3、提供评改支架,“自评互评”精准表达
接着在习作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要使习作教学转化成与学生生活的连接,要利用学生熟悉的资源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比如在指导《学写倡议书》这一课时,我们可以围绕学生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行为进行教学,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倡议书发布在合适的位置,比如倡议对象是学校学生,那么就可以联系学校相关负责人,将其发布在学校内,让学生的习作与自己的真实生活相挂钩。 习作课堂的展开与突破,也离不开“有效评价”的激励和助推,这样才能激起学生不断修正内心习作思路,激发内在动力,写出自身有水平的习作。有评价就要有评价标准,这也是我们一直在操作实施的评价,给学生习作提供方向,明确目标。当然,教师的评价也是不可缺少的,教师可以起到示范作用,要有针对性的评价,使学生逐步领悟评价方法。这一步是为了生生互评做衔接。在课堂展示后进行生生评价,或以小组为单位评价,不仅锻炼了他们赏评习作的能力,也提高了他们口语表达的能力。学生们之间的良好互动,能够促进学生们自己修改和评判作文,从而内化提升他们自己的表达。 最后是作业设计。 习作教学的作业设计往往会被我们所忽视,每次上完习作,布置的作业可能就是完成习作。但现在,我们不能仅仅止步于此,双减政策下的习作作业设计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我们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比如一些习作受学情影响,需要学生去收集相关资料,我们也可以通过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去关注生活,寻找合适的习作素材;再比如,我们的作业内容可以关联教学目标,通过情境性作业任务,引导学生选择场景,助力达成列提纲这一教学目标;还可以重视学生完成习作后的分享展示。设计生活化,让写作得到更广泛的交流。今天的课堂,《有你真好》的习作作业就是结合感恩节,给学生布置感恩节当天对习作中的人物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这一作业让学生贴近学生生活,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那更多的我们对这堂课的理解和探索将会交给接下来的两位老师。 总而言之,有效的表达类教学,能引导孩子用个性的语言,来表达他们创意的想法,虽然任重而道远,但我们仍会细细思索,慢慢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