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转载散文 |
他被称为“黑衣宰相”,协助朱棣缔造王朝,却遭乡人唾弃,亲姐姐也不认他
而所谓的“姚少师”,指的是一个名叫道衍(俗名姚广孝)的和尚,他当过“太子少师”。
姚广孝是否当得起这个评价,暂且不提,值得一提的是,当他功成名就回到家乡,亲生姐姐却让他滚…
01
姚广孝,今江苏苏州人,靖难之役主要策划者,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
姚广孝家族世代行医,他却不想当什么郎中,十四岁就剃度出家了,法名道衍。可是后来,他又拜一个道士为师,学习阴阳术数,而且精通儒、佛、道三教。
公元1375年(洪武八年),朱元璋招聘精通儒书方面的人才,道衍也到礼部应试,结果却没得到僧官,只获赐一件僧衣。五年后,经人推荐,他才得以进入天界寺,得到一个僧职。
1382年,朱元璋原配,德高望重的马皇后病逝,他挑选高僧随侍诸王,诵经祈福。又是经人举荐,道衍见到了燕王朱棣,两人一见如故,有不少共同语言,于是他要求,贫僧就随侍燕王吧。
被朱棣带到北平后,道衍虽然当了庆寿寺的住持,住在寺里,但出入燕王府,就像出入自己家一样,他们俩只做一件事:密谈。
02
有人说,这是两个野心勃勃的人,走到一起后,就决定搞阴谋诡计。
甚至有人说,姚广孝才是一个天生的造反者,唯恐天下不乱,以便“乱中取胜”,达成他的“人生理想”,但他自己又没造反的资本,就借助朱棣之手,把朱棣推向前台,他在幕后指挥,朱棣成功了,便意味着他成功了。
据说他还写了一首诗,诗中透露出来的“口气”之大,让人倒吸一口凉气。
他那首诗,作于到礼部应试、受赐僧服回去途经丹徒北固山时,诗曰:“谯橹年来战血干,烟花犹自半凋残。五州山近朝云乱,万岁楼空夜月寒。江水无潮通铁瓮,野田有路到金坛。萧梁帝业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
他不过借此“以抒志向”而已,同行的僧人宗泐,却看出了不一样的味道。于是责怪他说,这哪里是一个出家人应该写的,他听了也是微微一笑。
03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驾崩,把帝位传给了孙子朱允炆,是为建文帝。
建文帝一上台,听从心腹黄子澄和齐泰的建议,开始削藩。
所谓削藩,就是为了增强自己的权力,而削弱藩王的权力。
第一个倒霉是周王朱橚,接着四个藩王,一个也没跑掉,代王朱桂、湘王朱柏、湘王朱柏、岷王朱楩,一年之内削了五个。
朱棣虽然因为实力最强而暂时无虞,但他明白,既然兄弟们都没跑脱,他也跑不脱,这是命,得认,而那个小皇帝,当然也没想放过他。
朱棣倒是打算认命了,但姚广孝却认为,机会终于来了,殿下您该做点什么了,机会难得,千万不能错过,否则今后想做,都没机会了。
朱棣何尝不想做点什么,何况束手就擒,本来就不是他的风格,可此时此刻,他考虑的却是民心。
民心很重要啊,这玩意儿能决定成败,得民心者得天下嘛,所以,当姚广孝劝他趁机起兵,他苦着脸说:“可是,百姓都支持朝廷啊,民心在朝廷一边啊,这事儿,怕是没那么简单。”姚广孝斩钉截铁地说:“臣只知天道,不管民心!”(《明史·姚广孝传》:及太祖崩,惠帝立,以次削夺诸王。周、湘、代、齐、岷相继得罪。道衍遂密劝成祖举兵。成祖曰:“民心向彼,奈何?”道衍曰:“臣知天道,何论民心。”
这话够霸道吧?
04
看来,所谓“天道”“民心”之说,不足以打动朱棣,姚广孝便耍了个小花招,给朱棣“推荐”了相士袁珙,以及卜者金忠。
袁珙,浙江宁波人,在元朝的时候名气就很大了,“所相士大夫数十百,其于死生祸福,迟速大小,并刻时日,无不奇中”。
朱棣和袁珙的第一次见面,就很有意思,那时他们互相之间,并不认识,朱棣夹杂在九个人中间,到酒馆喝酒,不料袁珙一眼就认出了朱棣,扑通跪在他面前:“殿下何轻身至此?”那九个人说,你错了,这不是殿下,可他一口咬定就是殿下。
于是,“王乃起去,召珙宫中”,袁珙看了朱棣几秒钟,说:“龙行虎步,日角插天,太平天子也。年四十,须过脐,即登大宝矣。”
而这个第一次见面,谁说不是姚广孝的精心安排?
05
决心既下,朱棣和姚广孝,便分别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准备工作。
朱棣所做的,无非是“拉拢军官,勾结部队,招募勇士”。姚广孝呢,就在燕王府后苑替他训练兵马,修建地穴,打造兵器。
然而,朱棣的“拉拢军官”,并非对每个人都有效。燕王府护卫百户倪谅,把朱棣意图谋反的事给告了,朝廷下令把燕王府的官属,统统抓了。
可是没等朝廷动手,朱棣就得到都指挥使张信的报信,于是决定立即起兵。理由当然有:齐泰、黄子澄这俩家伙是奸臣,我要杀了他们,“清君侧,靖国难”。
而且这理由,还很正当,因为太祖成法中,有一条就是专门针对靖难的,规定若是有权臣篡权,藩王有清君侧的权力:“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皇明祖训》)
至于太祖成法中的另一条规定,也就是藩王起兵必须首先得到皇帝召唤,且事成之后必须五日内离京,他则不管。
此时此刻的他,只需要一个借口。
公元1399年八月六日(建文元年七月初五),朱棣正式起兵。
06
此后,姚广孝虽然没有跟在朱棣身边,朱棣在前线冲锋陷阵,姚广孝辅佐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但朱棣依旧“什么都听他的”。
比如1400年攻济南,围着打了三个月都没拿下。姚广孝就写信给朱棣说,将士疲惫了,再打下去不但没用,可能还要吃亏,还是班师吧,于是朱棣班师回朝。
比如后来稍作休整,姚广孝说好了别歇着了,该继续进军了,朱棣便继续进军,果然打了胜仗,击败了平燕将军盛庸,破了战略要地西水寨。
鉴于之前三个月拿不下济南的教训,姚广孝又写信给朱棣说,不要去打城池,绕过城池直取京师(南京)。朱棣便听他的,果然一路势如破竹,不久就渡江进入京师。
公元1402年,朱棣夺了侄儿建文帝江山,登基称帝。
姚广孝虽然没亲手杀过一个人,但“论功第一”,得到了他“应该”得到的一切,还被拜为“太子少师”,位极人臣,死后还获得了至高无上的荣耀——皇帝亲自为他写神道碑,还入了明祖庙。
明朝二百七十多年,“英雄豪杰”无数,获得如此殊荣的,却只有他一个。
然而,在家乡父老和姐姐眼里,他却像个瘟神,唯恐避之不及。
有一年,他办公事(奉命赴苏州、湖州赈灾)路过家乡,想来个“衣锦还乡”。虽然“威声赫赫,车从甚盛”,风光无限,沿途却不断遭人辱骂。而他只能像没听见一样,手下人想收拾辱骂他的人,他说算了吧,天下同名同姓的人很多,他们骂的肯定是另一个姚广孝。
多年不见同胞姐姐,公事办完后,他急忙回到老家,想见姐姐一面。结果姐姐大门紧闭,“你不是我弟弟,我没有这样的弟弟,你给我滚,有多远滚多远”。
那时他父母都已不在人世,姐姐,是他世上唯一的亲人。
见不到姐姐,那就去见好友王宾吧。
第一次,王宾也是大门紧闭,不开门。第二次仍不开门,只是隔着大门对他说:“我没空!”
哀求了几次,王宾终于让他见他,开口就是“和尚误矣,和尚误矣”。翻译成现代话,就是“和尚大错特错了,和尚大错特错了”,指着他鼻子骂:“宗室伤残,血流漂杵,天下为之痛心,皆由汝佛口蛇心也!”
不错,在姐姐和好友眼里,他不是什么“六根清净,无欲无求,尤戒杀伐”、本应慈悲为怀的僧人,而是助纣为虐,造成百万生灵涂炭的侩子手!
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姚广孝病逝,享年86岁。
图片如有侵权,联系删除。